真人真事
有一次,筆者在一個新樓盤的展銷廳排隊入場,聽見前面的老太太正在講電話,應該是一個長途電話,講得好鬼大聲…
老太: 「而家睇緊個新樓盤,買多個單位,落你名!」
兒子: 「哦~~」
老太: 「今個星期六揀樓,你後日搭飛機返嚟簽名啦!」
兒子: 「呢幾日好忙,行唔開喎。」
老太: 「衰仔,買埋層樓俾你,簽個名都話唔得閒?」
兒子: 「我都冇諗住返香港住,買俾我做乜鬼啫?」
老太: 「衰仔,買嚟收租都好丫,將來返嚟有地方住嘛。」
言談間,聽得出來…兒子剛剛大學畢業,剛剛出來工作,似乎已經習慣了美國的生活,打算在那邊落地生根,沒有打算回來。老太太仍然擔心他將來萬一回港沒地方住,所以就豪花千萬,給他先買定一個兩房單位,先放租,待他回港再收回自住。
政府政策支持,近年新盤越開越貴…
唔知點解,無論幾貴,都係排晒長龍,咁多人買!
還有很多是父母買給子女,傳媒經常報導,20歲就擁有千萬物業,沒有「父幹」與「母幹」,就被樓價越拋越遠,社會太不公平了吧,為甚麼總覺得以前分化沒那麼嚴重的呢?
其實「父幹」與「母幹」以前都有,形式不同而已!
最近朋友剛剛誕下麟兒,筆者前往探望,朋友在今天的年青人眼裡絕對是人生勝利組,娶得好太太,工作順利,最重要是…結婚的時候,父母將其中一個收租多年的物業收回,送給他們作婚後新居,市區新式屋苑,三房一廳,市值近2000萬。這是上一代「父幹」與「母幹」模式,由於以前沒有買樓限制,父母可以用自己的名義購買多個物業投資收租,到子女成家立室,有自住需要的時候,就收回物業給他們居住,直至父母百年之後物業才由子女繼承。
以往的模式,年青人之間的矛盾似乎沒有那麼大。
因為物業一直都在父母名下,子女只是住戶而已,到父母百年後,子女繼承物業之時,動輒已經四、五十歲,早就不再是年青人了!就正如筆者與身邊的朋友,甚少會拿「父幹」與「母幹」作比較,對於一些家境富裕的朋友,確實會有點羡慕,但不會太上心,感覺是財富是他老爸老媽的,大家的起跑線距離不太遠;同時朋友亦不會太高調炫富,因為財富不是他的,父母不喜歡,隨時一個仙都唔留俾佢。如是者大家都感到差別不太明顯,就在職場上拼拼吧!
今天,20歲就分有樓階級與無樓階級了!可悲!
每逢有新盤推出,總會有不少報導,年紀輕輕就做業主,當然背後是有「父幹」、「母幹」!很多人都說樓價高是因為剛性需求,筆者不以為然,錢多才是重點。說實話…20歲的年青人,有多大的剛性需求?相信當中不少個案,其實是父母想多買一層樓投資,因為想避開辣稅,而用子女的名義買樓。記得有一次睇新樓,排在前面的老太太,正在打長途跟加拿大的兒子長途通話…
就是政府的15% 辣稅,令社會分化!
有能力多買一兩層樓收租的父母,由於要避開辣稅,用子女的名義買樓,出現大批20歲、25歲的小業主,年紀小小已經坐擁千萬資產,加上傳媒大肆報導,被描述成為有「父幹」與「母幹」的人生勝利組,對於一般「冇樓」的年青人來說,距離是多麼遠?!現在的新樓動輒逾千萬,年青人之間的起跑線,差距是8位數!嘗試代入他們的境況,怎麼追?怎麼拼?唯有用憎恨回應。
致特首…政府要到甚麼時候才醒覺?15% 辣稅絕對是惡法!
既令到個個業主不賣樓,令樓價被硬生生的扯高,製造了一個很大的心理泡沫。也令到年青人嚴重分化,令「冇樓」的年青人更加自卑,怨氣衝天,為甚麼還要堅持推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