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都會花不少時間在餐桌上,可是一些餐桌上的互動卻有機會令小朋友長大後有情緒性進食。有專家認為,餐桌上「聽話!」「不要浪費!」「吃完才能看電視!」等對話,均是以命令或交換條件等方式要求小朋友進食,久而久之,小朋友就會對生理需求不敏感,長大後易養成情緒性進食習慣,包括暴飲暴食或者有壓力就拒絕進食。國泰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琡惠提醒,家長可以做好6件事,引導小朋友好好吃飯。
更多文章:【教育方程式】爸媽必學8個處理兒童憤怒情緒方法 宜正面回應勿硬碰硬!
放鬆
當小朋友沒有吃完自己碗中的飯菜時,爸爸媽媽總會感到有些焦慮,但爸媽其實可以放鬆,讓子女知道自己甚麼時候吃飽,並觀察他們的食量。
身教
爸爸媽媽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小朋友的行為,家長只要在餐桌前做好身教,例如在食飯時放下手機、關電視,與小朋友一同享受食物,或者談論食物中的營養、細味食物,有機會在潛移默化中令小朋友吃得更營養和更多樣化。
記錄
不少小朋友都會有挑食和吃得慢的習慣,這樣會令爸爸媽媽擔心小朋友的營養並不均衡。可是,家長可以嘗試記錄小朋友一天進食的份量,發現原來比想像中的多,只要多飲一杯牛奶就可以,家長可以尊重小朋友內在的飢餓感,但又不致營養不足。
習慣
家庭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可以讓小朋友跟從。與其以交換條件等方式要求小朋友進食,「吃完才能看電視」,家長可以建立一家人一同看電視、一同食飯的習慣,享受進食時間,亦能享受家庭電視習慣。
轉換食材
家長或會擔心小朋友食得不夠營養,但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轉換食材,如果小朋友真的不喜歡食肉,她們則可以改食豆腐、雞蛋等同樣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達致營養均衡,又不用強逼進食。
轉烹調方式
與轉換食材的道理類近,家長可以嘗試轉換烹調方式和改變食物型態,來吸引小朋友進食,例如將蔬菜剁碎再加入絞肉,包進餃子,讓小朋友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