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在與孩子的相處與溝通之間,父母有時候或未有為意說出一些傷害性的說話,如被動攻擊性言論和空洞威脅。被動攻擊性言論和空洞威脅是兩種常見於親子溝通時,爸爸媽媽會犯的錯誤,長期活在這些言語攻擊下,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影響,更會影響親子關係。想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爸爸媽媽就要掌握以下2種說話技巧!
1.避免被動攻擊
當一個人覺得未受到充分賞識而掙扎,在心靈虛弱之時,有時會說出被動的攻擊性言論(passive-aggressive),即把自己視為受害者,有受害者般的舉止,想迫使他人成為自己的幫手。舉例而言,當你發現親人不珍惜你的用心時,有時會下意識地表現得受傷而讓他們感到內疚,接著就會因心軟而珍惜你。這是一種可怕的本能,大家應學會遠離這個本能,對於所需要的事物,應直接開口要求,而不是試著刻意安排情境,讓別人主動發現你的需求,這只會讓關心你的人們感到困惑並與你疏遠。
身為家長,請巧妙地避免以下幾個常見的被動攻擊性言論:
A)「開心一點啊。」
這句或其他任何類似的說話,其實都是在暗示某人開不起玩笑。如果這是一個帶著善良意圖、不傷大雅的笑話,人們就會大笑。如果不是如此,開玩笑的人就有責任糾正自己的說話,而不是要聽者不要如此敏感。
B)「好喔。」
如同「好喔,做你想做的事吧」或「不,我很好」,這些聽起來都不太好。人們沒有必要猜測你的感受。如果你不習慣談論自己的感受,你可以說:「我不太確定我現在的感受,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思考。」想要更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你也可以開始以寫日記、寫在手機記事本上的方式來探索並追蹤自己的真實反應。
C)「不要反應過度。」
因為對方有情緒反應,就讓他覺得自己失控或因此內疚,這是不公平的。的確,若以成人的情緒來衡量,青春期孩子有時會過度反應。不過,如果你以青春期孩子的情緒量表來看,就可能不是反應過度。情緒反應是很私人的,如果你不想放任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反應,可以嘗試先讓他獨處冷靜下來,再坐下來慢慢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
D)「隨便你。」
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時只看字面上的意義,若父母不明確說出意思,孩子真的會按你表面的意思做事。例如很多父母喜歡說「隨便你」,但很多時都是說晦氣說話,其實內心真正的想法與說話完全相反,但孩子往往只會聆聽表面的意思,以為「隨便你」是真的可以隨他喜歡做事,但結局往往是遭到父母斥責。
E)「你一定是搞錯我的重點了。」
不論是父母、老師還是其他長輩,都曾經表達過類似的說話和觀點,「你一定是搞錯我的重點了」、「這件事我已經解釋過了,我不重複了」這些類似的評論,都是假設自己早已清楚闡明了自身觀點,是聽眾沒有認真地關注,又或是不夠聰明才不理解。但問題是,每個人處理或理解訊息的方式不盡相同,當你認為這件事看起來清楚易懂,對他人來說卻可能晦澀難懂,即便你解釋得再好、再準確,但可能都無法引起對方的共鳴。
2.不要威脅
面對一個不合作的孩子,絕望的家長通常會提出嚇唬人的威脅,類似「如果你不乖乖的,我就收拾好所有東西,我們立即離開游泳池!」,家長期望的是讓這威脅盡可能令孩子感到害怕,從而好好表現並迅速改善。但其實那些嚇唬人的空洞威脅只教會孩子如何不斷突破極限,並忽略事情的後果。
其實嚴正的輕聲細語,遠比大聲喊叫有效,明確地向孩子說明後果有時比空洞威脅更有用,例如「聽我說。我已要求你不要搗亂了,但你沒有停止。如果你再踢你弟弟的話,接下來的30分鐘你就要和我並肩坐在這個椅子上,當我閱讀我的書時,你什麼事都不能做。」這威脅一點也不空洞,家長不會覺得自己被懲罰,甚至不必動怒。
除口頭的空洞威脅外,有家長表示在無計可施時會用這一招:醫學治療上的威脅,「如果你不停止這種行為,我就必須帶你去看治療師!」這種威脅療法,與每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以看牙醫作為對孩子的威脅,並沒有什麼不同。將任何醫療照護作為一種懲罰,是非常危險的。
資料來源:《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