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長,哪怕孩子只得兩三歲,已經提他們安排多個課外活動及才藝訓練班。其實,不只是香港,加拿大的研究也發現現代孩子忙著學習,減少了很多自由,自主的遊戲時間。研究更發現,哪怕父母們深信玩耍對孩子非常重要,但最後還是會選擇讓孩子課後參加興趣班而犧牲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非常重視兒童主動探究的行為。他提倡如果家長能鼓勵學齡初期的孩子(3-5歲)主動探究,孩子就能形成主動性。這有助他們將來成為有責任感及創造力的人。相反,如果成人沒有給予孩子主動探究的機會,或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想法等,便容易讓孩子會失去自信心,傾向活在被安排好的生活裡,欠缺主動性。而最簡單直接的主動探究方法,便是玩耍。透過玩耍,孩子能計畫自己的活動,為自己訂下不同的目標,並尋找方法去達成。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更可以創造新的物件及遊戲規則,有助於創意思維。
有外國研究發現,孩子在中二的成績高低,和孩子在小學三年級的社交技巧有莫大的關係。這並不難理解,對於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當他們在中學時期遇到不懂的題目時,會選擇主動問老師和同學。也基於他們社交技巧好,他們相對地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提升成績。而社交技巧,整整需要人和人的互動而學習回來。
對於幼兒來說,沒有什麼活動比和朋友玩耍更能訓練及提升社交技巧。在玩耍的過程,孩子不但要理解對方的想法,也要表達自己的意見。集體遊戲更需要孩子的組織,領導及妥協能力。由此而來可見,玩耍並非家長所想的那麼“浪費時間” 和“沒有建設性"。
與其幫孩子報讀孩子口才或溝通課程,倒不如讓孩子多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角色扮演不但能提升孩子的口語表達,還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輪流談話。孩子也需要知道其他角色的特性,估計他人會做的行為,並作出適當的反應,有助應對。
在安排孩子報讀一個新的興趣班時,父母不妨想想幼兒是否每天有最少兩到三個小時的自由玩耍時間。如果沒有的話,或許孩子缺乏的不單單是遊戲時間,而是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參考資料:
http://www.npr.org/blogs/ed/2014/08/06/336361277/scientists-say-childs-play-helps-build-a-better-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