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

14.2K

認識兒童焦慮症之成因

 





早前文章講解了兒童抑鬱症,另一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病是焦慮症,約有百分之八至十的兒童患有焦慮症,當中女童的個案較男童為多。

現今學童面對學業、社交,以及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不免產生焦慮情緒。焦慮是一種夾雜緊張、不安、憂慮和恐懼等的複雜情緒狀態,亦是人面對壓力時的自然反應,如面對考試、演講或面試,感到焦慮是可以理解的,而這種焦慮都是短暫及可應付的。但是,當這些焦慮變得過度和不合理,而且持續一段時間,並影響了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便會形成「焦慮症」。焦慮症可細分為多種,如分離焦慮症、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和驚恐症等,其他與焦慮症有關的病症有強迫症和創傷後壓力症。

 

兒童焦慮症之成因
形成焦慮症的成因是多樣性的,研究普遍指出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成。
1) 生理因素
焦慮症和家族遺傳有關,如果親人曾患上焦慮症,兒童患焦慮症的機會亦較高。另外,某部分腦部結構如前額葉、腦邊緣系統等活動異常,或腦部的傳遞物質不平衡,也可能增加患上焦慮症的機會。

 

2) 心理因素
每個兒童天生的性情都不同,有些與生俱來容易焦慮、緊張,或者思考方式比較負面,如經常杞人憂天、害怕接受新事物或轉變。另外,有些兒童對自己要求過高,喜歡跟別人比較,亦會較易患上焦慮症。

3) 環境因素
成長環境如家庭和學校亦對兒童情緒有很大影響。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過分嚴厲、操控或過分保護等,兒童患上焦慮症的機會較高。此外,父母的性格、待人接物及處理壓力和情緒的方式都會影響子女的情緒,例如父母的個性十分焦急、思考方式負面、易把小事化大,或者遇到困難便逃避,都會令兒童透過耳濡目染而「學習」焦慮和逃避。

 

另一方面,其他成長中的外在壓力,例如學業困難、社交問題 (如被欺凌)、家庭衝突、家庭經濟困難,以及創傷性經歷等,都可能令兒童感到難以適應,而誘發焦慮症。
不同分類的焦慮症會有不同的症狀,會於下期文章再詳談。

 

作者: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家趙思雅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孩子做暑期作業疑太激動 母親呼吸困難送院救治

壓力太大月經血流不止!持續10日經量猶如開咗水龍頭 中醫用藥成功止血兼穩定血量

壓力一大就頭痛!尤其女生更常見 一文認識壓力性頭痛

【學業壓力】10歲男童突詭異笑、失控亂跳 揭患「歇斯底里症」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