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踏入青春期,反叛行為隨時顯現。父母很多時抱怨孩子不明白父母苦心,又不懂世情,只有自我的行為。
人在成長的過程,隨了要學會如何求生,其次就是學「做人」。
正所謂「食鹽多過食米」,長輩經常掛在邊,食時今日科技資訊發達,單憑人生經歷行事,未必一定能獲得長勝。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孩子所經歷過,父母都一定經歷過。從前父母十五二十時,他們都面對前途問題不比今天我們眼前所見的複雜。所為的,都是自我認同和身份價值的疑惑,所想的,仍是何時才可以安居樂業。
之後,就是一代跟一代的影響,把我們的文化和認知真承傳到下一代。
父母在潛意識裡不以為言,沒有確切的了解孩子所受自己的影響,他們的性格之所以如何塑造,其實跟父母本人都有點相似。
再者,從熟識的家庭要離開展翅高飛,學習成長,學習向外的事物是少不免。開始受到外來的刺激,意見有所不同是正常,父母要多理解也是常識。分別就只在於他們所吸收到的,會否跟家庭一向貫徹的文化有否相沖?!
而遇到此等問題,父母當然其望孩子聽教聽話,順從「大人」的一套。但孩子就在一個望不著邊際的海洋中,尋找著自己的方向,究竟你想成為他們的海岸,就是成為一個指南針?
父母們,你也曾有過少年十五二十時,你一定知!
而最重要的是,你才是幫助孩子的專家!有很多父母都會話:「你豈起條尾我就知你想甚麼」。那是當然的,是因為當孩子還是牙牙學語時,誰看著我們學會一字一語,誰教我們說話和表達,又是誰看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那最清楚孩子的想法和性格的人,一定是父母本身。
所以,是放手孩子才學會走路,還是給學行車或防撞墊,最後,父母才最懂得孩子所需。若要說,教孩子無方法,倒不如說,無論任何方法,作為父母,都會用,都會試,為著的都是孩子將來幸福。
那為著孩子的幸福,你今天做了甚麼事?
但記緊別讓他們坐學生車學行路,因為會影響足部發展。
Image courtesy of Getty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