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完阿囡洗澡、陪她看書及安排就寢後, 我在想怎樣才可改善阿囡現在的行為問題,為了阿囡著想, 前面看似只有兩條路: (1) 搬屋 (阿囡依然留在澳洲) 或 (2)帶阿囡回港讓家人湊, 自己一個繼續餘下幾個月的課程。
阿囡睡覺後, 已是夜晚10點, 我當時又想盡快溫書, 但又想解決問題, 結果用了一半時間想方法,一半時間溫書, 搞到接近4點先訓!!!!到底我如何決定呢? (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短時間內作決定而又溫到少少書!!!!!)。
首先上網做了quick search, 搵下屋 (homestay, shared house, self-rented house), 看完一會, 考慮各樣條件如成本、安全、有沒有膳食供應等種種原因, 覺得帶住阿囡搬屋並不是可靠的選擇。第一選擇顯然並不是好選擇。
剩下第二條路, 考慮到老公一個上班、湊囡未必應付到, 另外, 如果阿囡現在回去, 沒有媽媽在身邊, 對她的適應力、安全感未必有保障, 這些元素對她的情緒及行為修復是有很大幫助, 如果現在找其他人幫忙湊, 怕其他人未必留意到阿囡心理需要,到時如果等我回來才照顧阿囡, 我想到時傷害已太多, 對阿囡成長並不是最好。所以, 又不見得第二項選擇比第一項好得了多少。
我此刻一個在想了很多問題:
我在想面前是否只有兩條路? 是否只有走或留?沒有中間點?沒有其他選擇?我並不覺得人生決定是如此簡單,只有非黑即白的選擇。
生完阿囡後, 我明白到很多決定是兩難, 但並不見我沒有其他解決方法,我希望教阿囡做人多方面思考, 不可輕易放棄, 如果我阿囡將來問我意見, 難道我只可給兩種選擇給她: 只有做與不做?
那我為何要來澳洲讀心理學?難道將來給病人治療意見, 也只可給予做與不做治療兩者選擇, 那為何大家要研究那麼多治療方式?治療方法其實很多呀!!!
如果用人生做類比, 是不是結婚後, 夫妻一不和睦,就只有繼續捱同離婚兩條路? 那為何還有婚姻輔導或治療?
想了種種, 我又想起剛才與屋主太太的對話, 我試著反省一下, 雖然別人與你教導不一, 但自己是否都要改善教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在想我在香港的時候, 我沒有現在那麼大的時間壓力, 與阿囡玩耍較投入, 又時常用我的知識找一些活動與阿囡增加親子互動,阿囡玩得很開心。
來到澳洲後, 自己常常想方法留多點時間做功課, 少了動腦筋與阿囡玩遊戲, 認為阿囡在此其實接觸事物已夠多樣化, 就不用腦袋找新方法與阿囡玩了, 只是想阿囡快點玩完玩具就收拾、洗澡、講故事及睡覺,那我就可做功課了,少了有質素的親子時間, 在時間壓力下及別人的教導不一致, 就很難令阿囡接受自己的說話。
慢慢我就逐步找到方向, 運用自己的知識及人生經驗, 找到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法。
究竟是如何做?篇幅太長, 下篇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