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爸媽,最緊張的就是子女的健康,台灣嘉義地區一名10歲男童進行尿液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的症狀,爸媽得知後立即帶兒子求醫,到醫院作進一步檢驗時卻呈現正常。醫生就解釋指,部分人或在進行某些活動後,出現蛋白尿都是很常見,只是暫時性或輕微的腎臟異常,如果情況常見,恐代表罹患某種腎臟病。
這名男童在進行基本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即尿液試紙中的「蛋白」呈陽性,爸媽得知後立即帶他到醫院檢查,不過再次驗尿後數值已呈現正常,經評估後無需治療。
醫生解釋指,健康的人每天會排出微量蛋白到尿液中,若一天尿中排出總量超過150毫克以上的蛋白,就有「蛋白尿」的症狀。而造成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有良性蛋白尿,又稱為暫時性或機能性蛋白尿,當患者經常劇烈運動、有發燒或懷孕,或學童們的運動量大、飲水量不足、及愛吃肉類等,都容易出現短暫性的蛋白尿。
至於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年輕人常有的姿勢性蛋白尿,都不會造成慢性腎臟病。
台灣部立嘉義醫院腎臟科醫生黃啟禎指出,病理性蛋白尿恐是腎臟引起,又稱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或身體有其他疾病如狼瘡性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所引起的,稱為繼發性腎絲球腎炎,就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尿發生,嚴重會導致腎功能惡化的危險性。
至於普通進行的尿液試紙檢驗法,只需要一泡尿,就能顯示出「0」、「+」、「++」、「+++」代表有無蛋白質及嚴重程度,但無法得知1天的蛋白質排泄量,比較精確檢測方法,是收集一整天的小便,測量其中蛋白排泄總量來定量,但是過於繁瑣,所以目前都利用「尿液中的蛋白質與肌酸酐的比值(UPCR)」來估計24小時的尿蛋白量,這個只要用單一次小便檢查,比較方便。他也提醒,蛋白尿可能代表罹患某種嚴重腎臟病,也可能只是一種暫時性或輕微的腎臟異常,若持續蛋白尿,建議先就醫做進一步的追蹤,把握治療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