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因素包括:
1. 社會資源 – 近年幼稚園學位不足的情況越趨嚴重,令家長們千方百計為子女爭取學位,並希望透過提升子女的競爭力,以取得「名校」的有限學額。
2. 市場氣氛 – 坊間的升學訓練、面試班、學前班,甚至智力培訓班等盛行,不少教育機構的廣告更標榜「贏在起跑線」、「名師」及「名校」等字眼,令家長們誤以為愈早開始催俗子女、報讀愈多訓練班,以及入「名校」,子女就會變得更聰明,將來會更有成就。
3. 互相比較及「羊群心理」 – 在香港這個競爭性的社會,互相比較已成風氣,不少家長也喜歡將子女的成長速度、語文及學習能力、成就等作比較。 眼見其他小朋友報讀「名校」和不同的興趣班,有些家長可能有「不蝕底」的心態,爭相報讀。當身邊的家長朋友均催俗子女學習不同的語文及興趣班,有家長會因而擔心如果自己不讓子女學習一點課外活動,會令子女埋怨自己沒有盡力栽培他們。
4. 學校期望 – 有一些學校除了要求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異,更要求學生在體育、音樂、藝術及外語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表現。 曾經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指出她的兒子在考試只得80至90分是不夠理想的,甚至有些教師要求家長為學生報讀多一些課外活動及興趣班,這也為家長增添壓力。
5. 親友期望 – 現今家庭多數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令小孩成為整個家族的掌上明珠。不只父母悉心栽培,而上一輩 (如祖父母) 及親戚都會對家中的孩子份外緊張及充滿期望,令有些父母不得不竭力爭取孩子的表現。
內在因素包括:
1. 個人期望及價值觀 – 有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可能過高,甚至不切實際和理想化,連自己都未能做到的卻要求子女做,這主要源於他們將自己的期望及扭曲的價值觀投射在子女身上。
例如,家長渴望虛榮感而不其然以「名牌」包裝子女,如要子女入讀「名校」及身穿「名牌」,甚至將子女當成他們作比較和炫耀的「個人物品」。 有些家長的母語是中文,但偏偏覺得子女說外語會感覺優越一點,當子女還未學懂中文時,便要他們學懂英語及多國語言。 亦有部分家長可能一向對自己要求甚高,當放棄工作任全職媽媽後,仍以過往追求工作成就感的方式擔任媽媽,過分著重子女的獎項、成就和榮譽。
2. 「不能輸、不能錯」心態 – 家長有時會抱有「不能輸、不能錯」的心態,這些家長可能有「錯了便不能再試!」的災難化思想,因此不讓孩子嘗試失敗或錯誤。 他們可能會幫孩子完成家課,對於考試、默書的分數亦過分緊張。 也有部分家長可能會有「不能落後!」的心態,迫使子女追趕身邊小朋友的進度,恐怕學習稍遲一點便會被比下去,不能挽救。
3. 焦點失衡 – 很多家長之所以變成「怪獸家長」,都是因為他們將焦點過分專注在子女身上,認為子女是他們生命的全部,覺得為子女付出一切即代表偉大。 有些家長在子女出生後,便完全放棄自己的工作、社交生活及個人時間,甚至忽略與伴侶的關係,他們的人生目標漸漸剩下「栽培子女成就」,令他們對子女過分著緊和保護。
下期再探討「怪獸家長」的禍害和預防方法。
圖片:日劇《Mother Game》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