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1.2K

【兒童健康】小朋友何時需要照腹部超聲波?醫生盤點7種常見疾病

父母對於子女的健康異常著緊,每當小朋友身體不適時,緊張的家長總會要求照超聲波、心電圖,總覺得不照不心安,但事實有沒有必要?以腹部超聲波為例,有兒科醫生盤點7種常見需要動用腹部超聲波的疾病,提醒家長超聲波並非唯一診斷方法,還需要配合醫生專業問診及身體檢查。

台灣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醫生林隆煌表示,兒科病人的腹部超聲波與內科病人的診斷方法相同,但疾病屬性卻大相徑庭,兒科病人照腹部超聲波通常是因為以下7個常見疾病:

1.新生兒黃疸

隨著近年母乳餵哺率明顯提升,新生兒延長性黃疸(黃疸超過兩週)也因此變得常見,其中部分原因是膽道閉鎖,要特別留意嬰兒大便顏色與九色大便卡對比,有助於做鑑別診斷;如果是母乳哺餵型黃疸,肝臟超聲波會顯示正常;若是膽汁滯留症,不論是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在肝臟超聲波圖中,通常會表現出縮小的膽囊及細小的總膽管,兩者需要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源於腎上腺出血的黃疸,隨著時間變化,出血處最先是高回音波,其次慢慢變成低回音波,通常在第二週會液化而慢慢形成囊狀物,一般在6至8週會恢復正常。

2.肝內腫瘤

腹部超聲波有助發現肝內腫瘤,但要區分是高回音或低回音,前者如肝母細胞癌、肝癌;後者則可能是血管瘤、血管癌、血管內皮細胞瘤、血腫瘤、肝膿瘍等。

3.膽道囊腫或膽道擴張

典型的症狀包括黃疸、腹部腫瘤、腹痛,三者同時出現的病例僅十分之一,嬰兒通常會出現持續性黃疸,而年紀較大的孩子則可能會出現慢性腹痛。由於診斷進步,有助及早發現,目前很多病例在尚未大到摸到腫瘤程度就已經被診斷出來。

4.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於嬰兒期病發,會出現周期性、頻繁、呈噴射式的嘔吐,而且胃部明顯脹大,其他腹部卻相對平坦,體重不增加,可在上腹摸到橄欖樣之腫瘤。

5.腸套疊

腸套疊常見於嬰兒和幼童,約有75%發生於0至2歲兒童身上,其中以5至9個月大幼兒的病發率最高。臨床表現為反覆性嘔吐、陣發性的腹絞痛及暗紅黑加侖果醬樣大便;在疼痛發生期間,病童可能會呈現眼神呆滯、無力和十分安靜的樣子。若症狀發生在24小時內,可先用灌腸復位;若超過24小時(不是絕對),常易發生絞窄,用灌腸無法將腸套疊解離時,則必須立刻進行手術,以手將套疊解離,若已發生壞疽,則要將壞疽部份切除。

6.急性闌尾炎

闌尾的位置多樣,因此要診斷闌尾炎相對較困難。闌尾炎症狀包括肚痛,先由肚臍邊開始然後轉移到腹部的右下方;略燒但很少超過攝氏38度,而且會嘔吐,伴以腹瀉或便秘。典型的超聲波圖在右下腹可以看到一個橫軸像靶子,縱軸像香腸形的圖案。

7.其他較少見疾病

包括淋巴癌、卵巢囊腫、腸道複製囊腫、水腎、畸胎瘤、威爾姆氏腫瘤或神經母細胞瘤、肝膿瘍、脾膿瘍、腹部外傷造成腹部器官出血、內出血或腸壁內之出血腫塊,都可以藉由超聲波獲得診斷。

林醫生表示,經常會遇到家長要求替小朋友做腹部超聲波檢查,但其實並非每個病症都需要用到超聲波,有時詳細的身體檢查加上醫師的基本技能和經驗,更勝於超聲波儀,因為超聲波檢查所見僅是局部,並非整體變化,「家屬不要一味要求醫生幫病童做超聲波檢查,醫生會根據專業將問診、身體理學檢查必要時再配合超音波檢查,綜合做出診斷與治療。」

資料來源:常春月刊


相關文章

【兒童健康】新手父母盲信「AI醫生」問診 3歲女童咳嗽發燒拖1個月慘變肺炎

【親子急急問】寶寶哽到魚刺 吞飯飲醋有用嗎?4個錯誤做法!

【營養師話你知】小朋友有腸易激綜合症無法治療?一文睇清成因及改善方法!

【零食奪命】2歲男童吃乳酪棒太心急卡氣管窒息死亡 醫生提醒注意一類零食!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