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試過跟朋友見面時,無論是很久不見的舊朋友,抑或是新相識的人,總是喜歡問一句:「你現在住在哪裡?房子是租還是買的?」
彷彿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你近來過得好不好,生活得快不快樂,也不在乎你的家人子女如何……在這個物質至上的城市裡,連關心一個人也好像是金錢至上,但奇怪是竟然集體地覺得沒有問題。恕我孤陋寡聞,我就從來沒有聽過其他國家的人是這樣跟人家打招呼的。
這種奇怪的文化,如果延伸到小朋友的世界,還可以接受嗎?
曾經在一個朋友聚會中,我聽見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對他的同伴說:「我爸爸說,你們家住的那個單位是租的,對不對?」他的同伴還來不及反應,便已接著說:「我們家那個單位是自己買的,已經住了很多年。為什麼你們不買樓?」那個家住渣甸山的小男孩,眉宇間一派自豪得意,可以想像他的父母平日也是以差不多的神情議論別人的家事。可怕的是那種「買樓至上」的價值觀,連六歲小孩也已經深印腦海。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女兒身上。她在興趣班上認識了一個約五歲的女孩,她每次都是由工人姐姐帶著,從未見過她的父母出現。她們倆在一段時間後開始熟絡起來,那位女孩便邀請女兒到她家中作客。「我們家住在貝沙灣,家裡很大,有四個房間!你們家有幾多個房間呢?」小女孩一開腔便如數家珍:「除了貝沙灣外,我爸媽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有房子,全部都幾層高,像城堡一樣。」在那個女孩的小小腦袋裡,房子彷彿就是她的全部。
我們的家有個小小的默契,就是盡量不提金錢的事。如果小朋友在店鋪想買玩具,我們不會說「不要浪費金錢」或「媽媽沒有錢」之類的話,而是跟孩子解釋家中有太多玩具,已經足夠了,無需再添置,除非他們願意先捐出自己的玩具與別人分享。就算是工人姐姐的身份,我也只會說姐姐是來幫媽媽的忙,一起照顧他們,所以要多謝她,從來沒半點透露過彼此的僱傭和金錢關係。
小孩子的童心,於我而言就像在「小王子」的故事中那朵玫瑰花一般,是世上唯一的,需要放在一個玻璃罩下,天天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不容許其他東西傷害它。他們能夠以一份童心看世界就最好,不要提前進入成年人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