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在城市長大的我,對於蛇蟲鼠蟻,都異常害怕。而最讓我毛骨悚然的當然是無處不在的蟑螂。無論以前或現在,每次見到蟑螂,我和哥哥都會嚇得尖叫及彈跳。不過,我媽媽倒卻毫不害怕,每次蟑螂出現,如來不及拿拖鞋,她可以毫無猶豫地徒手生擒。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提出,孩子是可以透過觀察和模仿去學習的。對於這事件,從小我和哥哥都不曾看見媽媽尖叫,反而知道她有方法去消滅蟑螂,那為什麼我們卻無法學會呢?相信害怕蟑螂的不止是我和哥哥倆,對於在城市裡長大的年輕一輩也應有同感。莫非,這就是人們說的 “好的學不會,壞的學十足?”
根據班杜拉的理論,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留、再生及動機這四個階段,缺一不可。簡單來說,在注意階段,孩子需要注意某行為及瞭解其背後的意義。在保留階段,孩子需要把從觀察到的轉化為圖像或語言,才能有記憶。再生階段是指孩子能把觀察到的行為模仿出來。最後的動機階段則是指環境中能提升孩子行為的不同的因素,如受到注意,稱讚,尊重等。
拿上述例子分析,每次蟑螂出現時,我都會尖叫及逃離現場,然後讓媽媽收拾。由於已經離開現場,我其實並沒有看著媽媽如何消滅蟑螂。因此,我無法達成注意、保留或再生階段的要求。此外,由於只要我尖叫,媽媽就會殺死蟑螂。對我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是最好的獎賞,試問我又怎會有動機去自己殺蟑螂?
因此,如果真的要訓練孩子不怕蟑螂,或許當它們出現的時候,家長首要保持冷靜並擺出不害怕的表情。然後帶領孩子,一同消滅它們。任務完成後,更要重複自己的動作及提倡不害怕的態度,加強孩子的記憶。家長也可以讚揚孩子勇敢,從而提升孩子消滅蟑螂的動機。最重要的是,當再有蟑螂出現的時候,協助孩子一同去面對,而並非讓孩子逃離現場,讓父母做善後工作。經過幾次的訓練,孩子或許會對你說一句,“媽媽,你怕,但我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