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人頭湧湧的文化博物館,踫面的有男女老幼,好不熱鬧,無論大家是被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畫作吸引、還是想湊湊城中藝術盛會的熱鬧、甚至只想在社交媒體中多一個話題,人人都有入場參觀的理由。展場內見到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參觀:有的用心聆聽導賞員的介紹,有的細心欣賞畫作的細部,也有些積極投入相關的場景中,父母似乎想播下孩子認識藝術的種子,不過是否真心想這些藝術種子開花結果?卻是另一回事。
城中就曾經有名人談及親子經,說會盡自己能力送一層樓給兒女,希望他們將來不需要為置業煩惱,有選擇做藝術家的權利。這種想法多少反映父母對孩子當藝術家的憂慮,藝術家給人的印象都是執意理想、不顧現實、率真任性、但經濟上難以糊口。香港人對藝術學科比較輕視,不知會否影響父母讓子女學習藝術和參觀藝術館的機會?其實香港的藝術展覽水準頗高,參觀的門票低廉,是陶冶孩子藝術情操的優質親子活動,好處多多,實在不應錯過。
藉著展覽,增進知識
並非人人懂藝術,但人的興趣可以很廣泛,透過專題展覽中的展品解說,我們得以認識一些全不知曉的事物,往往能滿足人類求知的好奇心,對孩子尤為重要,而且現今的展覽已經變得形式多樣,不如從前的枯燥嚴肅,足以迎合不同人的興趣。就像今次莫奈作品展,展場將莫奈和印象主義風格的特質,深入淺出地向普羅市民介紹,以光影和形象說明用色、構圖等技巧,又以佈景重現莫奈的家居和花園,增加觀者的投入感,連小孩也印象深刻!
名人總有令人值得學習的地方
以名人作主題的展覽常常能感動人,無論是電視明星、商業大亨、運動員、還是藝術家,他們的成名、人生起落、甚至衰敗,都有發人深省、讓人得到啟發的地方。莫奈對記錄光影的迷醉和執著、堅持在戶外寫生的勤奮、挑戰傳統繪畫風格的勇氣等,既值得孩子學習,也值得父母細味。
多看展覽,給孩子一點一滴的性情陶冶
孩子有不同性格和喜好,不一定傾向於靜態和內斂的藝術,但多欣賞展覽,學習專注地觀察事物,了解背後的故事或歷史的背景,都是很好的思考訓練,一點一滴的起著陶冶性情的果效。就讓孩子在課堂埋首學習、在戶外奔跑玩樂以外,加上點點的藝術熏陶吧!
怕孩子走上藝術路是過慮
父母不要把孩子將來要走的路太簡單化,看畫展和讀藝術沒有必然關係,孩子最終是否選擇修讀藝術,還要看他們的性格、天賦、後天努力等,孩子自己也會思考和衡量,假如孩子真的適合在藝術方面發展,那怕是父母也管不著、阻止不了。
讀藝術又如何?
藝術的範疇十分廣泛,父母不要以為只有做畫家一條出路,現今職業的項目和分工比從前精細得多,創意產業的項目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況且,孩子一生的職業生涯大多比我們過去的更多變,以迎合變幻莫測的世界,誰敢說他們將來用不著年輕時在藝術方面的鍛練?
看完莫內的畫展,想起了兩年前在這裡的分享,有興趣請重溫我們帶著囡囡到莫內故居一遊的舊文:到巴黎近郊尋找莫內花園裡的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