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

1.8K

想理解孩子內心,先要放下大人的成見

每位父母都曾經向子女講故事,但反過來,由孩子向爸爸媽媽講故事,你又試過嗎?藝術團體「塗鴉創意間」早前一連四日舉辦了合共38個親子工作坊,希望鼓勵香港家長透過美術創作的過程,學習放慢生活步伐,俯身聆聽子女的內心故事。

大人:「畫紙上這團黑黑的東西是什麼?」
小孩:「是大象!」
大人:「吓……?大象是這樣的嗎?」

以上對話,是否似曾相識?許多家長看待小朋友的畫作或手工時,會不自覺地套用了成年人的標準,所以往往對於孩子的「鬼畫符」感到一頭霧水,但塗鴉創意間的創辦人雀仔姨姨廖潔連說:「如果想了解小朋友,家長首先要懂得放下大人的固有框架,放下對孩子的期望。」

雀仔姨姨廖潔希望鼓勵家長透過美術創作放慢生活步伐,聆聽子女的內心故事。

雀仔姨姨曾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擔任副教授,她從大學生身上發現,我們的社會文化並沒有訓練孩子的眼睛,以致孩子不懂用心觀察世界。於是她在1993年成立了塗鴉創意間,希望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感訓練,以及第六感愛與關懷,栽培小朋友從小學習用眼睛感知世界。

常抱耐性 切忌「愛心變憤怒

「香港的家長很愛錫小朋友,總是期望孩子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懂最多技能,但往往會不自覺地讓這份愛心變成憤怒,忍不住責罵小朋友。」雀仔姨姨分享她對部分親子相處模式的看法,她認為愛心和關懷需要靠智慧、耐性和適當的語言技巧,才能展示出來,所以家長也需要學習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孩子。

塗鴉創意間的導師溫慧瑜(左)和吳嘉妍鼓勵家長放下自己,多用小朋友明白的語言、動作和態度去互相溝通。

當大人能夠從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便會明白美術創作這回事,不宜操之過急,需要按孩子的年齡因材施教,才能助他們自由發揮無窮的創意小宇宙,塗鴉創意間的導師溫慧瑜說:「塗鴉其實代表年幼小朋友的手部動作,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我們不會用『美』或『不美』去評價他㥃的作品。」

透過創作 聆聽孩子心聲

「小朋友其實不在乎作品的大小,他們着重於自己比上一秒做得更好。」另一位導師吳嘉妍建議家長,與其在乎創作的結果,不如把目光放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上,用心觀察孩子如何投入創作、怎樣把材料黏貼在一起,以及怎樣經歷和面對失敗,她說:「平時通常都由大人講故事,但何時才有機會讓小朋友講自己的故事呢?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小朋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看到各種事物會有不同的聯想,桌上的一灘水,在他們眼中也許是一輛車、一隻小兔子,即使家長一時間未能理解,卻可以敞開心門,說一句鼓勵的話:「你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呢!可以告訴我,你是怎麼看的嗎?」展開正向而有趣的溝通,正是慢慢理解孩子想法的第一步,各位爸爸媽媽,你有多久沒有放慢步伐,俯身聆聽子女的內心想法呢?

 

文、攝:豆


相關文章

【親子好去處】兒童書展暨超級親子用品展 5.17開鑼 免費玩充氣樂園

【親子關係】一位輟學中學生媽媽的心路歷程 母女攜手共同成長

孩子放學後的「黃金10分鐘」 爸媽必問3個問題增強親密感!

城市中的一片綠洲:K11 MUSEA 設多個戶外空間 室內空氣質素媲美醫院水平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