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1.9K

日本媽媽 vs 香港媽媽

筆者已經有很多年沒有教授playgroup,但近日因工作關係,把日本一個著名的playgroup引入香港。在接受培訓期間,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細心。他們心思慎密,每一個教學步驟的設計都是由幼兒的成長階梯出發。活動的安排不是隨意創作或「為有而有」。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學理跟據。

這套教材的研發以腦部科學理論為基礎,透過觸覺、視覺和聽覺活動全面刺激腦部發展;內容有助培養嬰幼兒的智力活動和非認知能力;加上故事活動培養幼兒的情感發展和溝通技巧;詞彙學習更做到一對一活動,鼓勵幼兒個別發展。

在接受培訓期間,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耐性及堅持。香港的教科書出版,會大約三至五年改版一次,每年也可能會因應社會氣候變化,作出適量修訂。但這一套 playgroup教材,會因着每一個月的大型教師培訓、檢討會的結果而為課程作每年的更新,規模大至每月的繪本、活動冊,甚至小至教具也會定期更新。要成為這個 playgroup 的教師更加不容易,除了要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學資格外,還要參與兩年的長期培訓。師資的要求以及課堂質素監管也甚為嚴謹。 站在營商角度似乎有點不切實際,又不符合經濟效益。但站在教育工作者及家長來看,實在敬佩萬分。坦白而言,現今營運教育的商人不多不少都會考慮商業因素以及市場的接受能力,但是要完全站在兒童中心出發去發展教育,而教育下一代實在不容易。日本的CEO還是我笑說這門生意確實不賺錢。

筆者對日本人的文化並不十分了解,言語亦不通,往往要通過翻譯才能明白。在培訓過程中令我深深佩服的是他們的耐性及禮貌。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日本人太做事太慢,相反我卻十分欣賞。在不同的教學任務上,他們經常堅持的是讓小朋友學習耐心的等候。對香港的小朋友及家長來說,太難了吧! 香港的步伐就是那麼快,那麼急。要學會忍耐、等待,實在談何容易!

還記得一天在日本觀課時,一位大約15個月的小朋友在鬧情緒不肯進入課室,媽媽沒有大聲喝駡,也沒有強行拉小朋友進教室。相反媽媽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候,臉上沒有半點不悅的神色。讓小朋友鬧情緒過後,才和老師和工作人員慢慢走過去跟他解釋,整個過程不用15分鐘小朋友便乖乖地進入課室了。另外,在課堂上,我確實看到日本的媽媽和小朋友都是靜靜的等候老師的安排及聽從指令,不會東奔西跑。媽媽只是抱着小朋友在懷中跟他說話、解釋、溝通。這樣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見在平日的教育上已下了不少功夫。小朋友天生就是愛活蹦亂跳,要讓他們安靜下來,少一點耐性也不行。

在香港近日的試教當中,年紀只有14個月至24個月。在教學和觀察當中,有着很深的感受。整個教學過程在沒有經過修改下搬到了香港,但在實踐時確實有很大分別。看見香港家長對小孩那種呵護備至,以及小朋友的表現,內心有一點點不舒服。在課堂中,老師都有向家長解釋活動的背後理念以及讓小朋友等待的需要。但是小朋友似乎真是不習慣。

筆者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平日也會跟丈夫商討教養孩子的問題。我深深明白到,想孩子變成怎樣的人,自己必須要堅持以身作則,做好父母的角色!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牙齒健康】微創植牙比傳統植牙更快更無痛?一文拆解微創植牙特點!

【遊日注意】日本關東爆發「蘋果病」兒童孕婦屬高危人士 做好3招預防措施!

【牙齒健康】磨牙牙套分為軟式和硬式 患者配戴有助減少牙齒受損

什麼是兒童焦慮症?醫生分析8大症狀及處理方法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