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所有食品本來就是「有機」的,根本不存在「有機」標籤的劃分。當時所有人都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耕種,全世界都不會有人想到為食品打農藥,或利用化學物品、基因改造加速農作物收成,從而得到經濟效益。直至1910年代,Fritz Haber和Carl Bosch研究出人工氮肥。1939二次大戰期間,Paul Muller發明了DDT這一種殺蟲劑。加上40年代農業工業化,顛覆了整個世界的農業方向。亦因如此,這種不斷消耗的耕種形式,正逼使地球步步邁向不歸路。
直至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意識到利用化學物品耕種及飼養牲畜對人體有害之後,於1991年歐盟議會正式立例,頒佈有機的標準,其後陸續有不少國家開始實行「有機」政策,禁止使用農藥、激素及基因改造。現時「有機」對於你來說,也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但這只是個人層面上的考慮。
因為「有機」背後講求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為下一代負上責任,同時需要在生態、經濟及社會三個層面上找到平衡點。怎樣做到?來看看有機農業於以下不同的耕作環節上如何逐一實現目標。
論泥土
不少農夫會利用農藥以保持農作物收成的穩定性,其實這是一個短視的耕種方式。因為這樣會導致土地瘠化的現象,長遠來說反而會影響到收成量。農作物源自大自然,就應該以天然的方式來對待土壤,例如利用堆肥(葉子、廚餘等化肥) 、綠肥(綠色植物製肥) 、共生生物組合,以及利用輪耕法等。一般泥土本身就已經有約15,000種對泥土有益的菌種,能夠降解植物殘留物、牲畜排泄物等物質,化為對植物有用的營養,從而有助農作物生長。
[1] 所以有機耕種的方式不僅可以保護自然生態,同時增加農作物的生產量而得到經濟收益,更是一種可以讓下一代持續享用土地資源的方式,達到環保的理念。
論生物多樣性
如果問:「如果要殺蟲,可以用什麼解決?」相信大部份人都會答:「殺蟲水!」不過,有機農夫不用化學殺蟲劑,亦不會種植有抗蟲等功能的基因改造食物。意想不到的是,據知HiPP喜寶的有機農場竟然利用鳥類和昆蟲來防治蟲害 — 一個源自自然界物種相生相克的方法。有機農夫以耕作地為平台,不單要自己的農作物生長在自己的地上,更要不同的生物棲息於同一個地方。
例如HiPP在Pfaffenhofen附近的Ehrensberger Hof農場作研究改善生物多樣法,除了以蚯蚓翻鬆泥土外,更增加了瀕危品種 (如:瑞士褐牛和各種蜜蜂)。
利用不同的動植物品種共同存在的方式種植牧養,達到生態系統平衡。有研究指出,有機農地對比一般農地的物種數量多出30%。[2] 無可置疑,這又是一個循環,幫助到生態之餘,有助農作物生產量達到經濟效率,延續各個品種下一代的繁殖。
之所以說,「有機 = 環保?」。這個答案,你懂的!
參考資料:
[1] Bhardwaj, D., Ansari, M. W., Sahoo, R. K., & Tuteja, N. (2014). Biofertilizers function as key player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by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plant tolerance and crop productivity.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13(1), 66.
[2] Hole, D. G., Perkins, A. J., Wilson, J. D., Alexander, I. H., Grice, P. V., & Evans, A. D. (2005). Does organic farming benefit biodiversit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22(1), 1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