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1

3.1K

蝴蝶效應之小人兒尋兇記

20140501_crying_reason01

1972年,美國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可預測性:一隻蝴蝶在巴西搧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捲風嗎?」,為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和天氣預報帶來一個新向度。想不到,這個稱為「蝴蝶效應」的理論,為我這個不懂天文不熟數學的媽媽,帶來一絲安慰。因為,當我家的小人兒翻起情緒龍捲風的時候,茫無頭緒找不到因由的媽媽,可以推說是有一隻蝴蝶在無名地方搧動翅膀而引發風暴的。

 

情緒掀起海嘯巨浪
「嘩嘩嘩……嗚嗚……嘩!」我家親愛的小公主正坐在我膝上,豆大的眼淚一顆接一顆滴呀滴,沿著又肥又紅的臉頰流下來。在家吃午餐時,一向饞嘴的澄澄突然嚷著要東要西,嘴裡還有食物的她口齒不清加上哭聲不斷,害得我這個媽媽瞎猜「你到底要幹啥啊?」,這也不對連那也不要連飯菜也沒吃夠,就張口放聲大哭大鬧。我只得從餐椅抱她下來,任讓小人兒的眼淚鼻涕口水濕透我肩膀。

 

敝家澄澄出生而來已是個愛哭的小人兒,表達力極強,屬於高需求寶寶,每天哭鬧已成家常便飯。可是這陣子,總是沒由來似的,她的情緒忽然掀起海嘯巨浪,可憐媽媽我的耳朵只得冒著風雨狂打,呆坐在暴風的中心旁邊,惘然。

 

20140501_crying_reason02

 

是不是小人兒性急肚餓哭鬧呢?我已全速準備飯菜放在她面前,她還是邊鬧邊要推開飯碗,不停嚷著「唔好呀唔好呀!」;情緒冷卻以後卻指著食物說:「食」。

 

是不是睡眠不足太累心情欠佳呢?我們已盡量讓小公主依著日常的規律生活作息,按時睡覺;小人兒明明是睏了她的小手老是揉擦眼睛,已躺在溫暖的被窩裡卻左翻右轉邊鬧邊叫,搞了老半天爸媽都聽不明白到底她想要甚麼,就這樣哭喊了一小時才入睡。

 

有蚊子咬她嗎?是皮膚痕癢嗎?肚子疼痛嗎?還是因為甚麼不適嗎?為甚麼?為甚麼?

 

為甚麼問題天天都多
憶記起她初生時,滿對哭呀哭的小澄澄,我心裡充塞著疑惑無奈,腦海滿載問題猜測:肚子太餓難受?喝奶太多消化不良?對奶粉敏感皮膚不適?腹絞痛百日哭?為甚麼哭不停?當小人兒生病的時候,我也有很多疑問:是前天戶外玩耍時吹風著涼了嗎?汗流太多來不及抹乾?曾經與甚麼帶病菌的人接觸嗎?難道是吃了甚麼寒涼食物致病的?

 

歐倩怡為日本卡通片《櫻桃小丸子》唱的主題曲,最能唱出我這類新手媽媽的心聲:「問題像一首歌/ 心裡天天廣播/ 願能問得清楚/ 開拓知識的果/ 問題天天都多」。可是,這些問題往往不會有答案的。不停歇斯底里的發問,關心不了正在哭和病的孩子,只是藉著「自以為有意義」的言語和行動,來安撫自己內心不安的感受:孩子哭了,孩子病了,是不是我照顧不周?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還是外界環境帶來的壞影響?我現在就要找出原因,揪出兇手,撥亂反正!

 

20140501_crying_reason03

 

「尋兇記」的故事,不單在媽媽群體裡出現,還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為甚麼我那麼討厭我的工作?為甚麼我和這人相處總是感到心情煩躁?為甚麼?四處往外張望,尋找引致我生活不如意的「代罪羔羊」:我的老闆、我的配偶、我的孩子……尋著了兇手,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辭職、離婚、丟棄孩子。

 

上一代人對孕婦和新生兒設有諸多禁忌,例如孕婦不能用剪刀搥釘子、新生寶寶不能被誇漂亮,都是想要避免婦人流產或新生兒夭折。雖然可能沒有明顯的人為因素導致不幸事件,但人總是難以接受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找個理由,斷定「兇手」。又是一齣「尋兇記」。

 

尋兇的內心困局
現代科技發達,我們的思維模式也不知不覺受到科學主義的影響,堅信「事出必有因」,抱著尋根究底的精神,認定所有事物皆是可被認知的對象(recognized eneity),都可以憑藉發現觀察、歸納推理,然後實驗預測。努力尋找原因,確是造就了現今的社會文明,減少了病菌擴散、發明了實用家電、增加了人際的溝通渠道;可是,現在的我們更快樂了嗎?

 

回說我家親愛的小人兒,「她到底想要甚麼?」當我筋疲力竭作出呼求時,我的牧者總是微笑著答道:「她沒想要甚麼,就是想要哭呀!你就不能接受她哭嗎?」

 

20140501_crying_reason04

 

對於自己的內在世界,「尋兇」的手段,頂多只能將自己的不安憤怒厭惡等情緒,投射在外面的哭聲病兒上司壞人。即使消滅了外在的「兇手」,內裡的情感還是存在,只待下一次事件將其再度挑起。要處理這堆被抑壓的情緒,唯一的出路,就是承認他們:是啊,小人兒病了我感到不安;是啊,小人兒哭鬧不停我感到厭惡。是啊是啊,接受自己的情緒,承認自己不是完美媽媽以後,縱然耳邊刮打著狂風暴雨,還真比較可以處之泰然。

 

風暴是成長必經之路
其實,現代的知識庫有為我這類苦惱媽媽提供答案。專門研究孩童發展的美國心理學家Louise Bates Ames,寫了多本書籍詳盡述每一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徵。在六歲以前,孩子每隔半年就會進入不穩定時期,也就是成長的衝刺期。21個月大的澄澄,可能正處於自主萌芽的階段,因達不到心中想要的、言語又難以適切表達,所以經常出現憤怒情緒和反抗行為。簡單而言,小人兒大大小小的情緒風暴就是成長必經階段。

 

不過,陪伴發脾氣的小人兒,還得要點內功修行。每一次,媽媽我的心裡還是想要追問為甚麼為甚麼,所以將兇手當作是「莫名的蝴蝶翅膀震動」,可以給我一時的幽默空間好逃避哭聲。說到底呀,這正如佛家哲學所說的「緣起性空」,所有人和事皆在相依相連的奧妙關係網中,沒有單獨存在的個體;要分辨和追究因果關係,有時候著實是水中撈月,或是有如一頭小狗不停轉圈追著自己的尾巴一樣,傻。

 

或者,我應該跟自己說,還真要欣慰她又長大了一點呢?與所有「問題天天都多」的困惑媽媽共勉之。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爸媽必讀】揀啱奶粉病少啲?留意免疫營養成份 幫BB激增抗體!

工展會至抵優惠!ASFA家居衛生用品抵至25折

19歲港女濕疹爛臉致抑鬱停學 半年恢復光滑重拾自信

【牙齒健康】微創植牙比傳統植牙更快更無痛?一文拆解微創植牙特點!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