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多多的毒男爸爸,常常也有機會和朋友談及湊仔經驗。記得有一次講到小朋友亂掟嘢,朋友說:「我有朋友同我講睇過一篇文章,話調查發現大部分小朋友,三歲前其實應該比佢自由掟嘢。」
驟眼看來,句子很通順,訊息明確。但,你會怎樣接收和處理這個資訊?今次想分享的,重點並非放在資訊本身,而是它的可參考性,它的來源和質素。
以上說話,由調查、到文章撰寫、到朋友閲讀、到轉述(可能不止一次)、到最後再轉述給我,中間隔了五層以上。像以訛傳訛遊戲,五個人排排坐,訊息由第一個傳到最後一個,相信已經高度失真。而其實,聽入耳中最令我最為警覺的,是「調查發現」四隻字!
現時很多文章資訊,往往濫用了「調查發現」或「專家指出」等詞語,用以提升文章的可信性。普通一句「第二胎普遍陀得比較辛苦」、「側睡有助小朋友呼吸」,換成「調查發現第二胎普遍陀得比較辛苦」、「專家指出側睡有助小朋友呼吸」,層次立即升格了。
加幾個字,何其容易。但大家應該多加注意這些詞彙:究竟這個調查有否針對這次文章的題目而做?這個專家又是哪位並在甚麼時候參與這報導?而其實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專家或調查?這些比起文章的真確性更難考證。經驗中看過有些文章,的確有註明出處,但細讀參考資料之後,發現很多時候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看畢整篇文章的說服力銳減,硬去加插一些專家意見反而弄巧反拙。
有了小朋友後,需要涉獵很多新知識,相比學校裡面書本上的,社會裡面社交上的,完全是兩碼子的事。產前護理、產後坐月、換片清潔、餵奶掃風、頭暈身㷫、兒童病痛、證件辦理、家務安排、雇用家傭、長輩互動、育兒方案、教育升學,簡直數之不盡。還未計算其中的心理壓力平衡和處理,而且還會和子女一起重讀一生人份量的書……
除了閲讀相關的書籍,也會做很多網上資料搜集,看很多種類的文章報導和了解其他家長經驗。而這些和小孩子有關的課題,又永遠沒有既定答案。個人應為,育兒是一種哲學,很多時候沒有一個單一答案,能夠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因為小朋友個個不同,家庭互動也個個不同,有些方法,有人得有人唔得。
所以我並非建議避免去接觸這些「以訛傳訛」、「偽專家」、「偽調查」的資訊,而是抱著志在網羅不同角度和見解的態度去吸收,再試行於子女身上,然後檢討改善。久而久之,接觸多了這些資訊,我已經條件反射般,自動刪除「調查發現」或「專家指出」等詞語,當睇唔到,但理性的收納當中的內容。回想大仔選擇學校、細仔濕疹問題、兄弟相處等家庭議題,我們再公婆也是用這種「漁翁撒網般挖料、摸石過河般實踐」的方法去處理。
講番文章初段有關小朋友亂掟嘢的問題,當中涉及安全、禮貌、學習和協調發展的考量,其實真的沒有絕對答案,很取決於家長的取向。最後毒男家的方案和睇法是:任他掟,但不可掟硬或尖的東西,如果掟到人要道歉。因為有了這個框架,我們可以教他甚麼是硬甚麼是尖,也可以教他掟到人要道歉。而從各方面的理論學說,我們比較同意掟嘢有助發展小朋友的空間感。相比起立即阻止,無限 No No No,可能會多一點工夫,但我們覺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