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開始「識行識走」,家長或會發現小朋友走路時姿勢怪怪,甚至出現O型腿、X字腳或扁平足等的情況,到底要立即看醫生矯正嗎?有醫生指出,小朋友的腿型一直會在成長階段有所變化。因此,家長應該要了解小朋友的腿型發展,再按需要就診。
更多文章:【親子急急問】牙醫教小朋友正確刷牙方法 家長從旁參與好緊要!
台灣兒科專科醫生曾清祥指出,寶寶的腿型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在零至兩歲、二至四歲及四至六歲。在零至兩歲時,寶寶大多數都會呈現「O型腿」,而在二至四歲則會因髖關節開始發育,而慢慢變得筆直。同時,寶寶的骨盆會開始向前傾,導致其小腿會出現內轉的情況,由「O型腿」變成「內八」的情況。至寶寶四歲以後,其骨盆會慢慢發育至向外打開,因此寶寶的腳在四至六歲時會自然變直。
更多文章:【港識教養】4大方法 擺平Trouble Two無煩惱
曾清祥醫生補充,父母更需要注意的是小朋友髖關節的發育。萬一髖關節發育不佳,例如髖關節移位、甩臼等情況,有機會令小朋友日後出現長短腳或走路時會疼痛。如果零至四個月大的寶寶有髖關節問題,家長可以透過雙層尿片、膝彎曲等運動讓其骨頭調整到原位。如情況在六個月後才出現,當則有需要穿著「復健吊帶」,甚至要接受手術。醫生又提醒,揹寶寶時應注意他們的雙腳及自然彎曲,不要拉直其雙腳,以免令髖關節發育不佳。
出現O型腿、X字腳或扁平足等情況的話可以改善嗎?曾清祥醫生解釋只要在發育停止前都有機會改善。出現O型腿和X字腳的原因,或是因為在其骨骼仍未發育成熟時便讓寶寶學企或行走,令其腿部承受過多壓力。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用支架和相關運動改善,其中增加大腿內側的肌力亦有助改善問題。醫生建議,家長應盡早帶小孩就醫,及早改善問題。
另外,出現扁平足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先天骨頭發育、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例如體型太胖或太早學走路。曾清祥醫生解釋,小朋友的足弓約在兩歲後會開始發展,而在兩歲前的寶寶都會呈現成扁平足。直至八歲時,其足弓發育成熟,扁平足的情形便會大以改善。不過,當家長發行小朋友在發育過程中出現長短腳、扁平足或其中一邊腳有扁平足等情況,就應盡早求醫。
小朋友有扁平足的話,有機會出現內八、小腿外側感到很緊、不喜歡走路及容易跌倒等情況。在小朋友三至四歲時,如果扁平足的情況沒有改善,則可用專用鞋墊作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