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班上,總有幾個孩子喜歡事事請求幫忙。藉口當然也每日推陳出新;手痛、牙痛、尋晚無訓、我做唔到呀!
當然小孩子只要用心跟他們聊聊天、說說笑,活動的興緻總是會回到原點的。別說學生們,我們也不是曾經也怯於嘗試、自信欠奉嗎?假如自信是一出生就滿滿的,恐怕再加上後天的培養,可能會有點自信破錶吧!
我們應該要了解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對孩子而言,我們的支援和接納就是他們自信基石的起點。
作為成人的,我們要適時讚賞,包容孩子一百種想法,與他們共同去想像,例如可以一起商討事情的解決辦法、怎樣完成一件事、問一些問題去整合自己當前的思緒。
我們透過想像,並把我們所想的如實的實踐出來,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能夠做得好,同時可以讓他們的創意力及信心。
只要孩子要求幫忙我們都不能夠急著告訴自己他要獨立,所以拒絕幫忙,我們反而更應該接受請求,讓小朋友先建立處理不同事情時的安全感,再慢慢交換工作崗位使他們嘗試不同程度的考驗,要相信我們都是孩子學習的源頭,孩子在我們身上也能學習不少,千萬別要讓孩子未準備好個人工作時使離他而去,傷害可能會更深,而且對成人的信任也會大打折扣。
陪伴和互補,就是讓小朋友們不再自動棄權的一個配方。跟家長聊到孩子自信心問題時,不少家長都很徬徨,不斷尋找捷徑和新導向。可是這種熱心有時倒讓孩子的壓力有點增加,甚至更加牢記爸媽對自己獨立的期許。
我班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每次工作都會要求我們工作室人員幫忙,在初來報到,以至現在踏入第三個月的學習,這個舉動也未有減少。我能夠肯定的一點,是她對藝術活動是充滿熱情和主動性,她有想法、更有規劃,只是需要合作性工作。
以這個小女孩為例,她是否獨立思考欠奉?不!她是否害怕失敗?這亦非最大的成因。只是單純地,孩子需要一個陪伴的過程。
我們並不能夠要求孩子每一個都可以成為獨立的選手,總有些人適合長跑,緩緩地獨個觀察四周調整自我;有些則適合短跑,要讓他衝過一關又一關,競爭心比較強烈;也少不了接力賽選手,要與組員共同進退,互相合作,完成目標、互補不足。
我們不能忽略孩子始終需要陪伴,而孩子要面對的關卡會自然地隨年歲出現。我們並不需要一時三刻使孩子明白何謂真正的獨立,而我們作為成年人也有些時候需要陪伴,尋求意見和支援。
在很多層面上可以讓孩子得到自信心,但要切記,我們並不能夠讓他們的自主性受挫。孩子既然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主做一件事,我們應該保持正念,去支持和協作。
尤其肛門期(1-3歲)的小朋友,假若那個時候我們限制了小朋友自主選擇權和發洩的各種模式,久不久就說:「你不能這樣!」、「我教您用一個方法去處理!」、「我教過你這樣不行!」等等的說話,無法完整地用語言表達的孩子會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動性,在長大後的3-6歲階段會把自己的生活理解成被安排好的。結果,就是懶得再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