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自己有一定要求固然是好事,但若然他們過份追求完美,而且處事不夠靈活,忽略解決問題的技巧,那便會很容易出現偏激的想法,給自己沉重的壓力,最後更有可能導致出現情緒問題。
小欣今年從中二升中三,因為她在考升班試時失手,所以沒能夠升上精英班。在升上中三後這半年多時間,她一直希望能追回落後了的成績,但她卻覺得班上的其他同學都不夠努力,時常吵吵鬧鬧,所以與同學的關係不太好。然而據小欣媽媽的了解,小欣大部份的同班同學其實都相當友善,並沒有排斥或欺凌她的情況發生。
透過與小欣的會面和評估,我發現她在經歷挫折後,會逐漸出現以下的負面思想:
1. 充滿挫敗感,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把事情災難化,覺得失敗一次後,將來也會一定繼續失敗下去,進不了好大學和找不到好工作。
2. 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思想,例如小欣會認為自己一定要重回精英班,不然的話就代表失敗,所以為此廢寢忘餐地溫書,務求做到最好。
3. 缺少正面想法,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例如小欣已經在期中試考到全班前五名以內,但她卻堅持一定要考到第一,才會覺得自己符合讀精英班的要求。
4. 容易先入為主,一下子就「跳進」結論,例如同學沒有叫自己一起去玩,就覺得他們一定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才會這樣做。
上述的四種思想亦會影響到小欣的情緒和行為,她因為想重返精英班而日以繼夜地溫書時,除了會影響作息和身體健康外,同時也令自己的壓力過大,並出現脾氣暴躁或哭泣等情緒低落的徵狀,而這些問題亦會令她的負面思想加劇。事實上,當小欣陷入抑鬱狀態時,她的思想、情緒和行為都會互相影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要解決壓力和情緒問題,可以嘗試從改變孩子的想法入手,明白自己即使並非「完美」,但也不代表就是「失敗」,同時也引導他們去反思一下,自己的負面想法是否合理和正確?有沒有證據支持這些想法?情況是不是真的那麼差?能不能用別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例如同學沒有叫自己一起去玩,也許是有別的原因,而不是討厭或故意杯葛自己,事情的嚴重性也並非如想像中嚴重。若然情緒問題持續及影響到日常生活,應尋求專家的協助作詳細評估,並利用藥物和心理治療來控制及解決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