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做父母前,同事介紹我們看一本書,書中講到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金錢,過早成為消費者,因這會讓孩子過早有消費者的心態,知道很多事可以「買」回來,但卻未明白錢是需要付出汗水賺來的,最終會養成不懂付出但事事要求稱心回報的性格。
這類「兒童消費者」,不只局限在某個社會階層。從我接觸或聽說過的,既有來自中產﹑也有來自一般收入的﹑更有來自低收入的家庭。他們的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視你為「服務提供者」,如果覺得「服務」不滿意,他們會表現不滿,甚至會投訴。他們覺得周遭都是一買一賣的關係,賣方需要盡最大努力討好及令買方滿意,否則買方是有權投訴的。有時他們忘記了自己不是身處在服務性機構,或者他們根本分不清楚。曾聽同行說過一個小學的學生在學校拒絕某老師的教導,然後拋下一句﹕「你的薪金是我父母付學費得來的。」
也有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大聲跟老師說﹕「不要忘了我父母有納稅去養活你。」這兩個學生,大概忘記了學校不是謀利的服務機構,教師不是一門服務性行業,他們用平常去店舖﹑去餐廳的心態去上學,期望學校取悅他們﹑服務他們,而拒絕在學習過程中的跌撞﹑教訓﹑督責,且視之為不稱心的服務。最古怪的是這班「兒童消費者」背後,總有一班「成年消費者」撐腰,他們愛子深切,期望自己的子女永遠得到老師的特別照顧,亦認為老師是來受薪服務他們的。結果一是家長﹑學生跟教師矛盾越發加深,二是某些學校為了討好家長及學生,漸趨於商品化,真正變成買賣的關係。
一直都很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這群「兒童消費者」的其中之一。我比較不接受「從小給他們金錢,讓他們學會理財」這套。我希望他們先學會尊重每個崗位上的人。無論是老師﹑父母﹑餐廳的侍應﹑屋苑的警衛,我都希望他們以禮待人,並且明白每個成人都是他們的長輩,有資格去教導他們,也要接納生活上遇到的不足,不可以稍一不滿就投訴。現在他們還年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盡量避免給予金錢讓他們去付款,我會告訴他們﹕「我們會負責付款,因為錢是我們的。」
有時我們又會告訴他們平日我們用的錢是如何得來的,讓他們知道眼前的東西都是用汗水﹑時間及心力換回來,而不是按兩下ATM便有的。我相信在教導如果花錢前先教導他們尊重別人和珍惜財富,將來他們成為一個良好品德的人,比教他們成為一個成功的消費者心態的人更為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