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很多時都期望孩子安份守己,其實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那不是自然不過的人性嗎?這段期間,我看到不少家長帶同他們眼中的問題兒童參與藝術活動,他們不少都表現出色,甚至我可以說是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一個被每人標籤的壞孩子,師長和媽媽都投訴他每天頂嘴,也事事不妥協,活動期間他被旁邊的孩子取笑他因為個性不良所以沒有朋友,他默默地流淚了,我問他流淚的原因,他沒有詳細回答,只流露出對他人的恨意,但我知道,他所謂的壞,從來沒有人傾聽過,他在學校受到束縛,他不明白很多事情的意義,自己認同的事,都被否定,叛逆的孩子,很多事都比一般孩子在情感上更為敏感,他們很容易會被一些別人難以發現的小事件或表象中找到讓他們感到疑惑的地方,而孩子的語言,還未發展到可以將所有東西,用準確的時地人去表達,反之,他們會傾向用肢體和情緒去表達他們的意見,他們的語言發展也許稍有不足,更欠缺耐性,但觀察能力卻十分敏銳。
所謂創造,其實都始於破壞,因為我們所定義的壞孩子都很容易被單向式和秩序性的東西所悶到,所以照顧這類別的孩子,我們就要避免技術性的教學法,反而要與他們一同破壞,得以讓我們眼中所謂的壞孩子,可以將其獨有的思想和行為轉化為正向的創作力。
我的意思並非拿出抽屜裡面的所有東西來撕,叛逆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所以開始頂嘴、反抗、唱反調。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辦法是接納和跟他們作更多互動,所以當爸媽的先要破舊立新,不能每件事都說他「不對」、「不能」!
多給孩子提供選擇,讓孩子做一道選擇題。放棄家長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着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多作創意練習和感官教學,會令孩子減少負面情緒和脾氣,轉化為創作。
比如對於興趣愛好的培養,假如孩子不喜歡上課學習,單單坐在椅子上面向老師的模式,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學習可能?
尤其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美學、互動性高的興趣培養都是更容易讓叛逆孩子宣洩、破壞和自我管理的途徑,因為美藝着重感官和情緒投入,對這類型的孩子都大有幫助。單以藝術而言,透過對作品的自由聯想與分析,幫助寶寶們得以洞察,將潛意識的思維提升到認知層面,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或認識自我的困境,帶來正面轉變;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抒發與轉化心中對世界的未知。
藝術創作可以讓那些沒耐性但開始追求自主的孩子自我解構畫面和物料,理解不同的質感,從而由他們自發性去重新創作,而不同的媒介適合不同孩子去運用,需要情緒宣洩的可使用較軟性的陶藝、黏土、手指畫顏料、水彩,而需要增強控制感和有強烈自我性格的孩子就可嘗試使用木顏色、鉛筆、粉彩等較硬性的媒介,完全是種安全的宣洩和提升這類孩子創造力上的優勢。
叛逆的孩子其實一直用着很多途徑與父母溝通,如果大人無法表示誠意的聆聽,反而自以為是的糾正,我們就不能夠怪孩子自以為是的發脾氣、唱反調,因為他們都缺乏理解的愛,失去自我管理的力量。
其實,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