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經常鬧情緒不聽指令、或在街上失控大叫等情況經常發生,特別在幼童身上最為常見,很多時都會令父母無從入手,甚至疑惑是否自己子女特別難教,以致經常發脾氣?其實幼童脾氣是正常和健康的表現,因為年紀較少不懂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也無法控制情緒,發脾氣是他們唯一表達的途徑。父母不用太焦慮,可以理解為子女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大家可以當一個陪伴及指導的角色。
面對子女鬧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嘗試作出以下4個步驟,協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情緒,繼而學懂掌控它,讓子女成為情緒管理「小達人」!
1.父母先管好自己情緒
發脾氣的孩子很容易引起父母不愉快的感受,特別如果事件在公眾地方發生,父母就算本來沒有打算要生氣,亦因為要展示「有家教」而嚴肅起來或情緒變得激動,在管教時會不自覺地會以「大聲」、「重語氣」…等高強度的口語或非口語訊息,展現在孩子面前。
但這不是一個有效的管教方法,面對父母的強烈反應,有些孩子可能因為懼怕而暫時就範,但原本情緒反應就比較負向、強烈,又總是堅持很久的孩子,通常情緒反應會變得更大,也更無法達到父母原本的管教目的。
此外,父母如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會給孩子壞榜樣,以為可以用激動的行為來回應別人的強烈情緒,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在「教導」子女之前先要緩和自己情緒,是面對愛發脾氣的小孩最重要的第一步。
2.站在孩子角度思考 了解孩子需求
年幼的孩子自控能力無疑會較差,但憤怒或負面情緒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很可能是有一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面對子女隨時抓狂,父母可能也不耐煩。有些父母會選擇用冷漠、忽視或者冷處理的方式來應對,但這絕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接納、理解和共情,而不是長篇的大道理或者說教。我們只需留在他身邊關注他,安撫他,允許他發洩怒氣。
例如孩子因為不能立即吃糖果而發脾氣,爸爸媽媽可以用較輕的語句和語氣,以及較溫和的態度來回應孩子:「晚餐不能吃糖果,你一定很失望、很難過…」、「媽媽知道你真的很想吃糖果」,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被溫柔地照顧到,接著才能進入平靜的狀態,也才能從中學到爸爸媽媽要教他的道理。
等到孩子的情緒平伏後,便耐心去傾聽孩子,去瞭解他未被滿足的需求,並嘗試站在他的角度分析事件,例如:
「小朋友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把玩具拿走了,你感到很生氣是不是?」
「妹妹破壞了你好不容易搭好的積木,你肯定氣瘋了,要換做是我,也會很生氣的。」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得到理解,就更容易從混亂的情感中解放出來,用理智去思考和反應。
此外,了解孩子的需求,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實際滿足孩子,有時候可以用些天馬行空的方式來滿足。例如孩子出門時忘記帶自己心愛的玩具小熊,在半路中途發現大鬧情緒,非要回家取回。父母可以試著用輕鬆的方法跟子女說:「明白小熊不能跟我們一起真可惜啊,就讓牠好好休息一下吧!下次我們再好好約定小熊。」相信孩子的情緒會慢慢平復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
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每個願望都得到滿足,而是你看到他的需求和心願,理解他在此情此景中的真實感受。
3.讓孩子學會用積極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他們可能會扔東西,摔門,揪頭髮,或者大聲喊叫,罵人等,這些都是消極的表達方式。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以積極的方法表達情緒,培養他們的情商。特別是幼童不會表達自己,我們可以教會他怎樣表達,可以跟他一起分析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甚麼。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負面情緒每人都可以有,是正常不過的事。我們不需要過份克制,亦可以發洩出來,但是教子女換一種平和的方式表達。例如當子女憤怒的時候,可以教他做深呼吸,或者從1數到10;又或者和他們一起出外走走,讓子女說出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然孩子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情緒收放自如,只要透過不斷練習,相信子女就會越來越懂控制自己的憤怒。
4.與孩子訂立「三不」行為限制
剛才提到孩子可以把負面情緒適當地渲洩,但父母謹記為子女行為設限制,即是可容許他們在「三不」情況下發脾氣,指「不影響自己」、「不影響別人」及「不損壞物件」。父母要尊重子女憤怒的權利,但不能突破底線,要堅決阻止他們做出過激的行為。
另外可以留意,如小朋友每次發脾氣超過15分鍾,其情緒仍然處於高漲狀態及難以平復,甚至影響到生活、學業或社交情況,便要注視問題所在。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限制,就像是十字路口的紅燈,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必須停下來,而不能任由狂烈的情緒一直把油門踩到底。
成長沒有捷徑,只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孩子便會學懂管理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直至慢慢長成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