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不少家庭都自行實施一孩政策,我也不例外。要教育家中獨仔獨女,家長在教育上要花上心思,改變一般人對獨生子女的負面看法,如孤獨、不合群、自我等形象。
讓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
在孩子幾個月大時,我為女兒在親子王國網頁內找到一群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小孩子,一群孩子從學爬認識到站立,從學行玩到跑跑跳跳,令孩子感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很廣闊。假日時會相約出來,讓孩子體會團體玩樂玩樂。
又在自己居住的地區結交了同齡的孩子,一出街,孩子就有機會看到認識的朋友仔。更有安排大型活動,讓同區孩子參與,如一歲生日,小聚會等。孩子都感到興奮。
在孩子一歲後,讓孩子參加Playgroup。女兒在一班由一歲至一歲三個月大的孩子中,學習守紀律,如排隊玩遊戲、輪流玩玩具、讓玩具給其他孩子。
當孩子稍大一點,可以參與朋友的旅行,一班朋友,各有不同年紀的孩子,在七日的旅程中,學會跟其他孩子相處、彼此照顧、關心、包容。
此外,當孩子入學後,更有機會參加童軍、交通安全大使、救世軍等團體活動,幫助孩子投入群體生活、適應與同儕的相處、遵守紀律。
教孩子分享
雖然孩子是家中獨女,但孩子身邊還有很多認識的人,除爸爸、媽媽外,還有公公、婆婆、姨姨、舅父、表姐、表妹、孩子的朋友。
從女兒八個月起會先讓孩子擁有一小包餅,然後,叫孩子給一塊婆婆吧!孩子親餵婆婆吃餅,婆婆笑著說:好味!
用膳時,又會給孩子一小碗麵/粥,令孩子學習自己進食外,孩子不時會學習大人餵人進食。
隨著孩子成長,不少嬰兒時用過的玩具、衣服都會給身邊的人,告訴孩子:妳這些衣服不合穿了,帶妳去探望媽媽的朋友,送給未出世的小寶寶。又會告訴孩子:你長大了,這些嬰兒玩具送給爸爸朋友的小寶寶,好嗎?
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並帶她親自送上,讓她看到身邊的人收到她送來的物品所表現的喜悅,從而孩子會感到施比受更快樂。
節制-別給孩子太多的物質
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時,父母經濟上會較鬆動,很容易會出現每次買小小,結果堆成一大堆衣物、玩具。
我時刻提醒自己:給孩子所需物品就夠了。孩子只有一雙鞋子,能舒適地穿上,在街上走來走去。不管鞋店做大減價,不會儲定一堆不同尺寸、不同款式的鞋子。
孩子的衣服也不常買,除了幾件內衣是新購的,其餘的裙子、褲子都取表姊、堂姊的舊衣服來穿。
給孩子開一個銀行儲蓄戶口,當父母要買買買時,將錢儲起來,打消一霎間的消費慾望。作為父母需要孩子明白珍惜身事物,珍惜金錢,父母的身教言教才能讓孩子明白所擁有的都足夠。
培養孩子責任感
父母掌握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優勢,會有較多的時間去「訓練」孩子,如教孩子自理能力:吃飯、穿衣服、穿鞋、刷牙、梳頭、收拾玩具。
讓孩子參與做家務,培養獨生子女做家務更輕易, 不能推卸如哥哥姐姐。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中一份子,每件家務都有責任做。(在<給孩子一個做家務的機會>一文中詳細講述,在此不詳談)
對孩子期盼合乎其能力
許多父母的對獨仔獨女期盼較高,畢竟資源多,可以為孩子報較多課程、學更多樂器、運動等。父母對孩子期望易於集中一個孩子身上。
獨生子女也需要一個快樂童年,孩子雖然沒有弟妹,但他不是父母理想的造模。父母除去高要求,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讓孩子快樂學習,讓孩子可以享受童年生活。
父母跟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父母對孩子坦誠溝通,做每件事都會事前下定規則,每件事都會尊重孩子意向。如:出公園玩,會跟孩子說:妳玩半小時後就要回家洗澡。孩子明白到玩樂的時間,和自己要守承諾。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可多向孩子表達感受,如:看到妳自己翻看圖書,媽媽應感到很開心。
不少父母出外工作,孩子多嚷著不讓爸媽走,假若選擇悄悄離開,不但失去跟孩子好好溝通的機會,更令孩子胡思亂想:爸媽不愛我嗎?相反跟孩子說:媽媽也很想跟妳玩,但媽媽要工作,妳留在家中聽話。回家後才跟妳玩吧。父母習慣跟孩子交談,將每件關於孩子的事都告知他們,令孩子更體諒父母。
確實,獨生子女將來需要一個信任的人來談心,父母需要成為他們傾訴心事的好對象。
相信,獨生孩子在家中不給予過多物質、不給過度關注、不以過高要求、不施過多愛,孩子才能建立自信、獨立、體諒、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