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協助過無數的青少年,與他們經歷過不少成長的點滴。
與部份破碎家庭的孩子傾談,發現他們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離異所影響。當中處理適宜的話,孩子對於父母分開的疑惑感較少。但也有不少青年,就是因為感到被父母其中一方拋下,造成成長中的挫折感,有如創傷後的心理壓力症候群(PTSD)的狀態一樣,若然未能得到適當的協助,或會對將來有影響。
只是發現有很多父母在離異之前,他們的孩子都看慣了他們吵鬧的場面,那些他們本來不應看到的人際溝通模式,似乎也植入了他們的心裡。有某些學派的說法,會以人際溝通的多樣性來作比喻,說是孩子能認知到不同的人格以及與人相處模式;還有通過看到衝突過後的修好片段,那更能讓孩子學會與人修補惡劣的關係,以及解決因衝突產生的情緒被困擾。這有可能使他們的逆境應變力有所提高。
只是中國人社會,還有一些人與人間相處的美德。可能大家會以為那些所謂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已經過時,但日常所見那些在爭拗中長大的孩子,都發現他們在模仿大人世界的討論和爭辯,要學會面對和解的方法,孩子看完就不一定會習慣,又或者懂得與人相處。從價值觀和道德的教育出發,都只是與人相處的其中一種模式,並不徹底。試問兄弟姐妹之間能存有義,夫妻間要守禮,子女對父母多感孝,那確實有助家人間相處更和睦。
除此以外,孩子懂得建立理性思考力,都有助他們與人處理。孩子就是會從罵與被罵的過程,判斷各人在家中的地位。被罵的一方,有可能被貶致家中最低地位的一人。記憶中,遇過有一位媽媽長期被丈夫漫罵,孩子開始以為媽媽所有道理都是不正,除了對母親的勸告不予理會,更不時對她作出反駁,最終,母親在家中變得沒有地位。除非,那位父親絕對是無理取鬧,或他是一位跟本的施虐者,那時孩子才有可能以其理性分析能力,母親才得以被拯救出來。
其實,帶給孩子的不只是人際間的智慧,也不只是一個家庭位置,而是面對事情的正面情緒。家人有時會錯把對事情的情感,有意無意間宣洩出來,孩子看在眼裡,以為對事情的價值觀如是,也以為負面的情緒也應如是。那就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會發脾氣,又或者對家中某人總表現得不合作。假設在街頭看到一個不配合家傭的小主,可能大家會明白他們的父母是如何看待那傭人。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只是例外的事通常不多,所以我們要多思考能教導孩子的正確方法。衝突可免則免,畢竟和睦的夫妻關係,對孩子能有正面成長實在重要。
Image courtesy of Getty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