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宣傳車「抗賭平和號」遊走各區街站及學校,致力提升普羅大眾及學生的抗賭意識。「抗賭平和號」曾接觸過不同的街坊,當中有賭博人士,有賭博人士的親友,當然也不乏想了解平和坊服務的街坊們。其中有一幕與街坊短短一分鐘的交流,至今依然在我的腦海中迴旋。
記得當日有一位中年爸爸,左右手各牽著年約三、四歲滿面稚氣的孖仔。爸爸用力拉著兒子們,走近「抗賭平和號」,滿面笑意地問工作員:「這裡可以下賭注嗎? 」當他得知我們是戒賭輔導中心時,怒氣立時湧上心頭。面部表情剎那間來個大反差,氣沖沖地說:「吓! 大吉利事!」爸爸大概是覺得向賭博人士講戒賭,是一個很不吉利的事情吧! 當工作員還來不及反應,中年爸爸轉頭就猛力拉著孖仔拔腿就走。眼巴巴看著三人的背影漸漸遠離,自己的心裏有種莫名其妙酸溜溜的感覺 – 將來這對可愛的孖仔,長大後會變成怎麼樣呢?
一個健康的家庭結構,往往是由父母和兄弟姊妹形成,而父母是結構的核心,負上教養及維繫感情。除著時間、環境的改變,子女的成長及發展的原素,家庭需要在不同的階段發揮功能面對各種新的挑戰。但當家庭結構核心某些成員不能發揮功能時,便會發生扭曲及影響了成員的角色(王行,2003)。當父母有賭博成癮,影響其於家庭上發揮功用,亦不是鮮為人知的事。
除了家庭功能外,在實務的個案工作中,有不少求助的賭博人士,有意無意間,都會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特別是自己的父母有賭博的習慣。即使父母未必出現問題賭博,但「賭博」二字,就在子女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賭博治療的經驗中,也遇過類似的個案。現年三十多歲的陳先生,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平日最喜歡就是賭馬和收看賽馬直播。於陳先生幼稚園階段時,父親經常叫他用「童子手」隨意選幾個號碼下注,有贏亦有輸。甚至用馬經教中文、賠率教數學。但不幸的是,賭博的種子不知不覺間已栽種在兒子的心裡。長大後的陳先生,已在賭海中身經百戰,多次欠債,又多次覆賭。太太亦失去希望和信任,繼而離他而去。最後一次,欠下近100萬元,陳先生痛定思痛,終於決心抵平和坊接受戒賭輔導服務。
父母及家庭對我們的情緒、行為及世界觀都著重要的影響,營造了我對人處事的方式。系統及家庭治療模式並不是要把個人行為 (例如: 賭博行為) 的責任推卸到家庭、父母或其他社會問題上,而是以一個全面及與我們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家庭背景去理解及介入那些單以理智而不能解決的問題。為心理治療,尤其是針對一些高纏繞性的上癮行為,帶來了一個新的出路,當人能夠在一代傳一代的結中釋放出來時,你便能邁向在成長中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有一日,抗賭平和號有幸能再一次遇上中年父親和孖仔,必定要好好把握機會,介紹本中心服務給那位被我一直記念著的家庭。
*抗賭平和號是由東華三院平和坊主辦,平和基金資助,為期兩年的流動宣傳車服務計劃,目的是將健康的生活態度帶入社區之中,提升社會大眾的抗賭意識。」。平和號會陸續到訪全港十八區街站和學校進行一連串嘅宣傳車活動,務求令各區街坊都可以知多啲理財同抗賭方面嘅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