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到大,父母、學校以至一些財經機構,都會宣揚節儉儲蓄是一種美德;「理財教育」就是鼓勵儲蓄;教科書中大多是歌頌勤力小蜜蜂努力儲糧好過冬的故事;聞說韓國更設立「儲蓄獎」鼓勵有良好儲蓄習慣的人,可想而知「儲蓄」在很多人眼中的確是美德。節儉不胡亂消費在環保角度確是一種美德,但處於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儲蓄絕非美德,而是「死得」,還要「死咗都唔知咩事」!
有效控制消費,為未來生活未雨綢繆,儲蓄是值得鼓勵的基本理財行為,但算不上是一種「美德」,若然只懂緊緊守著血汗錢,而不懂好好運用,更是一種錯誤想法。有些人或會害怕面對投資的風險,甚至怕麻煩,情願把錢放在銀行,以複利息的形式滾存(即利用本金賺取回報,而回報再併入本金繼續賺取回報),產生「複利效應」(Compounding Effect),從而達到增值的目標,雖然不足以致富,但聊勝於無。這種想法的確是安全又省時,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安心把你辛苦攢回來的血汗錢放在銀行,將來只會大嘆「錢到用時方恨少」。
我以前在銀行工作的時候,眼看一些戶口閒置著數百萬元現金的「有錢人」,他們只顧工作無暇投資,僅憑銀行的利息,財富增長速度非常緩慢,錢愈多反而愈憂愁。反觀戶口並沒有太多存款的有錢人,卻因為多持有資產,因而無須擔心財富會給通脹侵食,更可享受財富不斷增值的好處,活得開心又輕鬆。
要知道,貨幣的本質是資本,需要透過不斷流通才能創造更多經價值。假如我有幾百萬元放在銀行裡,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就像養著數百萬大軍,但他們不會打仗開拓疆土,最終只會坐食山崩,被困愁城。士兵會老會病,「金錢」也一樣,它們會貶值,不敵通脹入侵,如不加以利用、好好練兵,即使有數百萬大軍,也只會是徒然。「行兵貴速」,如果我有現金在手,一定不會蹉跎歲月,立馬使它為我所用。
要知道,在貨幣急促貶值的時代,有錢而不想方法令其自動增值,貨幣只會愈來愈不值錢,存款的購買力更只會快速被蠶食。長期持有大量現金,即使放在銀行有息收,最終也只會吃大虧,因為銀行利息永遠跑不過通脹,若然發生貨幣危機,存款更會化為烏有,可見只懂節儉儲蓄只會淪為金融制度下的犧牲品。
儲蓄是窮人的智慧,不是富人的智慧,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勃特便直言:「儲蓄者是輸家」(Savers are LOSERS),而財經界名人周顯也說:「在投資方面當守財奴,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