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502

好書推介:《原子習慣》教你無痛持續進步

有意建立或改變習慣,《原子習慣》一書為必讀首選。作者克利爾(James Clear)高中時,曾因棒球場上的意外,身受重傷。為令生活重拾正軌,並有朝一日再度揮棒,進大學後決心建立一眾良好習慣:包括睡眠、生活、學習、運動等。持之以恆後,情況大幅改善,畢業前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雖最終沒當上職業球員,但「久病成醫」,不經意間已成「習慣專家」,現為專研習慣、決策、持續進步的作家,並於大學及大型企業教授其習慣養成系統。

《原》書解釋不少養成習慣的誤區,例如為何很多時候,我們似已很努力,卻沒能養成習慣?可先從佛羅里達大學一個「實驗」說起:

佛羅里達大學攝影班的教授尤斯曼,在學期第一課,將學生分成兩組:被編入「量組」者,成績將完全取決於繳交作品的數量,學期終繳交數量越多,分數越高,如此類推,並不計較作品品質。另一組則為「質組」,成績純以照片品質釐定。學期終只收取一張作品,若要取得高分,越完美越好。

有趣的是,在學期末時尤斯曼發現,最優秀的作品,盡皆出自量組。結果令人感到驚奇,因為照常理推斷,量組應該「貴多不貴精」,何以出品質素,竟能反勝質組?一如蔡東豪先生的文章中,常有的一個比喻:小和尚每天擔水上下山,不為意間練出一身好武功。量組學生正是如此,本來只為求數量狂拍;拍攝過程中,看到自己的作品,雖然不計分,但也會逐步作出新嘗試,改正之前的錯誤,無意中精進技術。相反,量組為求「一擊必殺」,學期中大部分時間,用於閉門造車,思考完美構圖,結果只產出建基於半桶水理論的「首拍」一張,自是平庸不已。

克利爾引用伏爾泰名言,解釋未能建立習慣的原因:「至善者,善之敵(如果什麼事情都等力求完美才開始,就永遠不會做了)。」他指出,大部份人建立不到習慣,勞而少功,皆因誤解「啟動」與「行動」間之差異。質組和量組的學生,均沒偷懶,但後者成效稱先,因為質組只做到啟動,量組卻聚焦行動。克利爾解釋,建立一種習慣時,人們往往想找出最佳方案:最有效的健身法、最快速的減重法...然而計劃無法帶來效果;只有行動才能創造結果。最「有效」的健身法,就是現在出發去跑個步;最「快速」的減重法,就是由今餐起減量,或改吃健康的菜式。

道理不難明白,何以我們仍常落入「無盡啟動」的陷阱?因為我們本性都不喜歡犯錯、被批評,最好的「做法」,就是無盡啟動,看似正在努力,不停計劃、研究,卻不會出現實際結果,自然也不會失敗。但養成習慣的竅門,就是沒有竅門,先講求不斷重覆,直至內化、自動化,所以努力多多、成效不彰,要先戒除只啟動、不行動。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理財個案2023】投資美股港股想3年擁$100萬

【理財個案2023】34歲辭工出去闖?

【理財個案2023】股票組合大重組

【理財個案2023】現金還清按揭有無著數?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