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1.2K

親子講錢傷感情?

還記得在最近的親子理財講座之中,有家長提問:「學校沒有小食部,所以孩子會將家中供家人共享的零食用小盒裝回校食,我是否應該跟他收錢呢?」。家長的教育重要的是出發點,所以我問這位家長向孩子收零食錢是想教導什麼理財概念,「我想他明白零食並非「需要」,孩子的「想要」應該自己出錢!」,隨後她又開始擔心:「但如果我跟子女樣樣支出都計算得清清楚楚,會不會感覺太斤斤計較?令親子關係變得勢利?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這番說話讓我記起以往的個案工作之中,有不少長者總會認為自己為孩子耗盡錢財,甚至自己供了半生的住宅都轉到已婚的兒子名下,但兒子對自己總是惡言相向,想來想去心有不甘,經常以淚洗面。當然一般人聽到都會為她感到不值,甚至作為社工的我亦認為這位兒子未免太過份;但想深一層,為何我們會認為只要父母為子女花盡千金,就一定可以換來子女的千依百順呢?回憶起中學時代王力的一課書 - 《請客》,說的就是中國人喜愛請客,而「請客乃是一種『小往大來』的政策」,小的是錢財,大的是好印象、是關係、是恩情、是回報。如此看來,無論是親密的親子關係還是與朋友外人之間的社交關係,中國的文化都認為錢能通神。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大家不難發現某些家長當對增進親子關係苦無對策的時侯,無上限的禮物就是最好的良策。

我們不難明白上一代的教育水平一般不高,要勞勞碌碌才能賺到足夠的收入維持家計,每分每毫都充滿著汗水與苦澀。但始終親子關係要的並非物質,而是時間與質素,再多的錢都未必能買到這種親密與信任。

如果要協助下一代脫離這種思維,作為父母更應該為孩子建立一種概念,我們亦稱為「財務界線」:金錢並非為你增進關係的工具,它是一種生活的工具;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關心與陪伴,並非有求必應的生活。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分清楚供書教學是「責任」,責任以外的奢侈品父母要求孩子自行負擔是一種教育,教育他「任何事物都不是理所當然」,學習「資源並非無限」,而為人「可以有要求但亦要負責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並非代表錙銖必較;因為如果要計較的話,哪對父母不是無條件為孩子獻出所有精神、時間、心力?這些又能夠計算嗎?

俗語說「講錢傷感情」,其實「傷感情」的根是沒有分清界線,與錢的關係不大。

撰文:理財社工王君偉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理財好時機】小朋友新年利是要上繳?爸媽先做3件事!

【從小學理財】培養新世代的數碼理財素養

【美國加息】2023年加息事件簿

【理財個案2023】投資美股港股想3年擁$100萬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