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仔,媽咪俾多100蚊零用錢你好嗎?」
「唔駛啦,我冇咩要買」
「咁乖既,好啦」
以上對話實屬虛構卻反映現實,理財社工不時聽聞父母分享子女不花錢,不會向父母提出過多要求,是個很乖的小朋友。驟聽下子女非常體貼,無慾無求。換作成人版本,「老闆俾多100蚊你好嗎」,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拒絕。不要零用錢的子女有如不要四肢的人類,而成長有賴強壯的四肢攀過一座座的高山,良好的理財協助你完成人生階段性的目標。
多個研究指出孩童時期的經驗對培養成年後的理財能力佔很大的影響力,特別是父母的教育。當家長提供無條件的愛及支持,要緊記「放手成長」比「照顧周到」來得重要,讓孩子親手完成任務是對其給予信任,讓他們自行茁壯成長。當孩子的需要想要都由父母去提供,他們變相失去了參與運用金錢的機會。在學校做講座提及遊戲機(SWITCH)時,很多高小學生回應「我媽咪生日送左俾我啦」,又或是「上星期先去完迪士尼」。由父母悉心照顧生活一切開支,孩子當然無需要花錢去照顧自己,亦學不會金錢的重要性。假如你要求子女為自己的文具費用負責,他們會嘗試去購物、付錢、找續,這些過程正正是培養理財的好機會。
轉移家長付款的過程到子女身上,目的是讓子女經歷金錢的流動。老套一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財與任何教育一樣,都要花時間去練習。因此,建議家長適時發放零用錢,多與子女談及金錢的用途,要他們自行負擔小食及文具費,製造花費的機會,甚至讓子女嘗試協助繳交家庭開支及其必然費用。例如,補習費用及水電費,以家庭成員的身份了解金錢的重要性。
處處呵護備至的家長有機會孕育出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因為孩子很少自行完成任務的經驗,未有足夠機會去建立自信心。生活中過於簡單的事情,家長通常很順手替他們處理;太困難的事情,你又擔心孩子無法處理。最後,家長辛苦養大了孩子,子女長大後卻真正開始接受生活的磨練。曾經有已成年的青少年向社工求教水費、電費及媒氣費的付費方法,看似突顯他們的不成熟,其實是家庭未有提供類似的生活經驗。
不論你是初小,高小或青少年的家長,切忌以愛之名去局限孩子成長的機會。幼兒時家長總是詫異孩子的聰慧,學習能力迅速,小學階段開始為管制他們的行為感煩惱,到成長期(青春期)惱怒於他們的出言不遜,其實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各有不同,邁向成年需要更多空間及自決機會。小一生購買1,000元的物品,你肯定拒絕,但中三生購買1,000元的物品還需要經你同意嗎?父母較好的做法是了解他們購買物品的原因,提醒他們要貨比三家,學會格價,最終購買與否由子女自行決定,自行承擔花費的後果。
最後分享小故事一則, 甲太太與遠在外地的外婆視訊,外婆眼見孩子狼吞虎嚥,向甲太太查問。甲太太指有時會餓一餓孩子,有望令孩子自行學習吃飯。就是這一句令二人持續吵架一星期。外婆指控甲太太虐兒,外婆的理據是食飯「大個就會識啦」。但假如你認同上述指成長經驗會影響學習能力,你可能會少一點責備甲太太的想法。
孩子還小的時候,少不免活在父母的庇蔭裏,終有一天,你期望他們的身影變得比你更大更闊嗎?你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