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的職場,說真的單看香港的失業率就知道絕對是其中一個找工作最容易的時代。但是容易找到工作不代表升職容易,也不代表找到好的工作容易。最近筆者和一些35至45歲的朋友談起,他們越來越覺得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晉升機會,即使一直進修增值但知識能用的地方越來越少,現在這一代已如此,更別說香港未來的下一代。本來職場趨勢如何這邊不是職場版不應該重點關心,不過既然大部分人的收入來源離不開打工的收入,而收入的高低影響到人生的理財計劃,所以也分享一下本人對香港職場的愚見,讓讀者有心理的準備和更好的理財規劃去應對這個新職場局面。
若以金鐘、中環作為英雄地,即香港打工仔最賺錢的地方,相信在金鐘、中環工作的“打工仔”,過去十幾年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項,一定是中午吃飯的時候,聽到周邊聊天的由廣東話和英文為主的白領,慢慢變成廣東話和普通話主導。相信大部份在中環設立的公司,多多少少總有一位來自國內的同事在左右,有些可能更是超過了公司的半數。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說,這種大融合肯定是變得日常,但無論從政府的統計數據,還是民間的智庫,都沒有具體數字顯示到底非香港出生,來自國內調派或國內出生來港讀大學之後留港工作,在中環上班的國內人的實際數字。筆者拜訪了兩家在中環設公司的企業(業務百分百在國內但在香港上市),發現大概有一半的員工都是來自內地。假如這是中環一半的辦公室的趨勢,可以說中環現時新增的工作機會並不一定提供給了香港人,同時現有的工作機會還得面對來自國內的優才,可想而知土生土長的香港大學生將來要面對的競爭有多激烈。
所以,今時今日雖然香港的金融市場大了、經濟產值增加了、樓價上升了,工作機會多了,但同時國內的優才也以倍數增加,所以實際出現的是僧多粥少的情況,到了一定的位置很多人反而發現晉升機會少了。公司內部最高層的位置競爭對手不再是只有你和我,而是來自全國的精英。人工高福利好的工作不一定輪得到你,還要看你有沒有“關係”。而中高管理層的升遷本來就一堆人排隊,現在還有願意接受相對低於香港市場價(當然高於國內市場價)的國內的競爭者,而且更熟知中資企業“老總”的喜好和國情。出現的結果當然是人工水平國內靠,低處未算低。最近看到一支管理過百億元的基金,聘請財務總監要10年會計工作經驗的崗位,他們列出的人工是月薪4萬元,十年前的同一職位的市場平均價是6萬元左右,他們敢開低價,自然是國情所在。隨著來港人士越來越多,中高層的職位沒有按幅度相對增加,所以越來越多人向下流,一直維持在企業金字塔的中低層。這個向下流的現象,形成年青人離置業的目標越來越遠,更擔心自己的工作朝不保夕,所以出現了一些寧願及時行樂,等上公屋的年輕人。這個高不成、低不就的職場新趨勢,自自然然亦形成年輕人賺快錢的心態,隨隨便便有人說有超高回報投資就盲目跟風,對了解投資什麼根本沒興趣也沒時間了解,最後當然得不償失。
Professional psychiatrist consulting her patient and making notes in application form
其實站在理財規劃的觀點,越是從職場上難以取得想要的收入和發展,就越要明白理財的必要性,善用每一分每一毫去錢搵錢,不要浪費和謊目虧損,才能創造更多的收入,走出職場上難以上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