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1.4K

【分離焦慮】7招助孩子克服焦慮 分離前4件事不能做

小朋友漸漸長大,就要離開父母獨自上課,這個時候,分離對父母和小朋友來說都是必經的過程,某些孩子難以接受與父母分離,到學校門口可能會出現哭鬧、緊張等情緒。有專家分享7招助家長漸進訓練孩子適應分離,還列出4大行為,提醒家長在與孩子分離前記得不要做這些行為。

當小朋友在校門口哭鬧,不願意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離時,家長要先以溫和堅定為原則,避免明顯的情緒和語氣,先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心情,繼續再給予具體承諾,例如承諾下課後會來接他,繼而可以給孩子一個任務,例如先準備一個安撫物,給孩子保管,叫他在下課後還給你。

7招漸進訓練 改善分離焦慮

台灣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職能治療師郭虹吟分享指,分離焦慮是可以訓練的。以年齡來說,5-6個月大的幼兒尚未出現分離焦慮,家長可以考慮在產假重復職場時,開始把孩子送托。而當孩子3歲左右,就剛好是分離焦慮漸減的時期,這個時候亦是入讀幼稚園的好時機。

第1招:躲貓貓互動遊戲
分離焦慮的產生期大約是幼兒6至7個月大,建議可在孩子5-6個月大時,多透過躲貓貓互動遊戲,例如把臉遮起來就看不到,打看時就出現,讓他們知道即使看不見爸媽,爸媽都還存在。

第2招:建立次要照顧者
當孩子6個月大前仍正在與主要照顧者產生依附關係,故在6個月大前後可以開始培養幼兒的次要照顧者,即是讓孩子與他人建立依附關係,對象可以是同住家人或保母,讓他們有多點相處的時間,孩子自然會信賴和依賴對方。

當建立次要照顧者後,就可開始讓幼兒練習與爸媽分離,例如告訴孩子爸媽要離開一段時間,讓孩子與次要照顧者在一起。郭虹吟指出,這時孩子哭泣都很正常,家長不用過於緊張。她也提醒,這只是練習分離的第一步,因此離開時間盡量不要太長,切記絕對不要第一次練習就消失太久,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是會再回來的」,之後再漸漸將離開時間拉長,一次次訓練孩子面對分離的適應能力。

第3招:多探索
當孩子正在爬行、學步期,建議多多帶著孩子出門探索環境,讓他們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家長亦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看著我,才會放心去探索。

重點 4:熟悉新環境
把孩子送到托兒中心、上幼稚園前,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觀周圍的環境,讓他們熟悉新環境和路線,減少不安。

重點 5:準備上課用品
讓孩子一同參與購買如水壺、校服等物品,讓他們意識到這些物品在上學時會用到,就能對校園生活有所期待。

重點 6:建立生活規律
預先讓孩子建立幼稚園的生活規律,固定時間玩遊戲、學習、吃東西、睡午覺等,未來就更容易適應新環境。

重點 7: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也是減輕分離焦慮的好方法,家長可以與孩子閱讀有關上學的繪本,讓孩子對校園會發生的事有所了解。

4件爸媽不能做的事

當孩子已經出現了分離焦慮,來不及訓練時,家長有4件事就要記得千萬不要做:

1. 未告知就離開孩子視線
明白家長想讓孩子盡快回學校,如果沒有告知孩子就直接離開,幼兒只會覺得爸爸媽媽不見了,並感到很害怕,嚴重更會有被遺棄的感覺。

2. 離開時沒有承諾會回來
承辦對未經歷過分離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承諾,他們才會知道爸爸媽媽會回來,並減低焦慮情緒。

3. 難分難捨
小朋友不捨得爸媽,爸媽也會捨不得與孩子分離,但家長應盡量避免表現得太依依不捨,因為你的語氣和感受都會影響到孩子,建議爸媽給孩子一個擁抱,再給予承諾,說了再見後就離開。

4.太冷漠或責備孩子
相反,亦有家長因為趕時間或不耐煩,容易說出不當的言語,甚至責備孩子「又哭了」、「再哭就不來接你」,這些說話可能會造成孩子的陰影。


相關文章

【教養Tips】孩子街上崩潰尖叫點算?專家︰幼教老師天天用這4招!

【正向家長運動】校園注入正向互動氛圍 助幼兒健康生活齊起動

【兒童節目】幼童沉迷看《CoComelon》猶如興奮劑會上癮 推薦10個低刺激性節目!

小五學生受不了好朋友脾氣暴躁 寫絕交同意書獲網民大讚:成熟又真誠!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