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6年,日本北海道有一名7歲大男孩,在森林失踪了。該地區有熊的蹤跡,而人員搜索過後,都找不到他。
父母承認,因為兒子向車輛投擲石頭,就把他留在森林中作為懲罰。之後回來找兒子時,人就不見了。
這自然是個悲劇,也上了代價很大的一課。同時,也喚起一個問題:究竟紀律處理,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父母施行的紀律,如何變成壞事呢?
父母都會設下指引和底線,確保子女的安全,以及別人的安全。紀律行動是要免孩子惹禍,如果知道行動的後果,就有較小機會破戒。
不過,人類往往只會想到自己,會想測試一下底線,兒童有時就會頑皮起來,是正常的事。
越長大,越學會考慮自己。而到了青春期,孩子會開始質疑父母設下的底線,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對於覺得不公平或不必要的規則,就會拒絕。
重拾控制權
這個情況下,父母就會想收緊紀律,重掌控制權,但結果往往是加深了兩者間的裂縫。
不願遵從的話,可能會造成兩個結果:
偷偷摸摸:孩子會施計說謊,而為了避免衝突,背後仍然守規,但也許成長後變得不誠實;
反叛學壞:他們會拒絕守規,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就要證明給父母看。這個階段,有機會學壞,聯群結黨、犯事或者染上毒癮等。孩子越反叛,父母會越嚴厲,結果令雙方的關係更差。
其實,一直服從的孩子,雖然討好了父母,但成長中亦可能帶來問題。盲目守規會令孩子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能分析什麼才是對自己好。
孩子只會跟從,沒有指示就變得迷失,缺乏了領導能力。可以說,嚴格的紀律不自覺地,影響了孩子長大後的發展。
如何修正?
家長不妨先退一步,先要明白這個小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你越迫得緊,他們會相反越走遠,唯一令他們回來父母身邊,就是要視孩子為一個成人個體。
你的規條都要有理由,「因為我是你媽」或者「因為我說這樣就這樣」,只會壞了大事。父母要平等對待子女,除了幫助建立關係,也教導他們有關尊重。
孩子長大而改變,育兒方式也同樣要隨之而改變。
懲罰有理
父母如何努力也好,孩子總會犯錯,先要明白這個道理,才好作出懲罰。要解釋懲罰的原因,平靜地告訴他們,不要因為憤怒之下,毫無理由地責罰,只會令他們不再尊重你。
給子女有機會選擇和犯錯,他們會學習下正確決定的。不要單單依靠懲罰去教育孩子,他們都有自己的聲音和觀點,聽聽他們的看法及理由。找到妥協的一點,他們會較尊重和信賴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