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

2.5K

【港式教養】小朋友多問題行為?家長做多步預防比事後溝通更有效

面對小朋友的問題行為,家長大多都會先批評,再作事後溝通,但原來只要家長願意「行多步」,這些行為都可以在事先「預防」。有專家指出,人類大腦會將平日所經歷過和觀察到經驗,好好記著。當日後有類近的刺激出現,就會將記憶付諸實行。「預防」小朋友的問題行為,可以增強其正向行為經驗,也有助減少大腦錯誤行為的經驗。

更多文章:尊重定放縱?讓孩子做該做的 別把「好不好」當作口頭禪!

有家長或會擔心,「預防」是另類的退讓。事實上,家長只著重於事後溝通的話,久而久之,只會令小朋友記著錯誤的行為,也會令這個連結愈來愈深。以下有八個問題行為,家長應有的八個教養方法建議:

易發嬲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演練情境

小朋友易發嬲,或許與他們會過度解讀對方的意圖有關,亦與其經驗有關。家長可先跟小朋友演練將會有機會發生的情境,例如預期在公園時或會跟其他小朋友有碰撞的情況,父母可先讓小朋友「練習」在相關情況發生時應如何應對。

出手打人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練習表達

小朋友出手打人,或許是太情急,亦有可能是正在模仿成人的行為。家長除了可以控制自己,避免有體罰等等;也可以針對不知的情境,例如面對與其他小朋友的碰撞等,可先用正確的應對方式練習數次,在情急之下也可派上用場。

更多文章:【港式教養】爸媽必學!讓孩子承擔犯錯後果比懲罰有效

無耐性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準備小任務

家長應趁著小朋友仍平靜地等待的時候,邀請他們一同思考,在等待或覺得悶的時候,可以玩小遊戲。家長也可以準備一些小任務,減少小朋友因無耐性而出現情緒失控,也可以教導他們學習快要無耐性時,可以做一些事情,好好繼續等待。

抗逆力低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降低目標

小朋友面對挫折感,很容易慢慢變得無助,甚至失去自信心。因此,家長應避免小朋友一直受挫,其中一個方法是降低目標,讓小朋友認為「原來我都做得到」,從而增加他們的成就感,也可以增強抗逆力。

怕輸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找開心方法

「輸是正常的,遊戲有輸有贏」,但小朋友在遊戲或比賽輸了後或依然有情緒,只因他們不懂得如何排解該感覺。小朋友的心智或未夠成熟到可以如成人般明白大道理。家長可以先為小朋友有心理建設,萬一輸了的話可以做一些事事情讓自己比較舒服和開心,而非在「輸」後生氣。

更多文章:【港式教養】妹妹不捨扭蛋倉鼠無朋友 啜泣求爸爸:放回原本地方

斤斤計較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訂好規則

愛計較的小朋友易在團體中引起衝突,尤其在小朋友自由自在地玩的時候,皆因每個人對遊戲的規則認知不同,即使家長介入後也無補於事。家長可以在事前引導小朋友在遊戲前先說好遊戲規則,大家都理解好規則後再讓他們玩。

時時大叫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教他們留意情緒

要避免小朋友大叫,家長應先教好小朋友覺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和情緒狀態,父母也可以成為「提醒者」,提點他們的情緒變化。

駁嘴駁舌的小朋友 家長可先互相尊重

小朋友「駁嘴駁舌」,很多時都是因為不忿氣和覺得不被尊重,因此要小朋友學會好好說話的同時,家長也要讓他們感到被尊重,也要好好注意自己用詞,以免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或被針對。


相關文章

女兒美術功課「我的爸爸」變成「畫我的爸爸」網民笑言:要把爸爸當功課交出去了!

5歲兒子「機不離手」通宵打手遊令父母崩潰 專家教3招戒手機癮!

別輕視新年儀式感!與孩子做齊簡單4步迎春 打開幸福之門

【成長學習】自然教育強 孩子感恩濃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