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969

【港識教養】家長應如何拿捏管教分寸?育兒專家:避開2大無效教養 陪伴最重要!

教養孩子是一門學問,如何拿捏管教尺度需要爸媽不斷學習,管太多、完全不管都不適當,最好就是達到理想的管教效果,但同時亦能給予孩子空間。有台灣育兒專家提出2種較無效的教養類型,提醒家長應盡量避開,並指家長在處理孩子的壓力和煩惱時,應盡量多聽多問多體會,協助孩子思考,而最重要是有足夠的陪伴。

2大無效教養類型

大人有壓力,其實小朋友都會有壓力,壓力來源可能來自學業、朋友、老師等。台灣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邱泓霖表示,很多父母一聽到孩子表達自己的困難和壓力,很多時都會用自己的經驗和方式來理解孩子,教孩子該如何做才對。他提出以下2種常見較為無效的教養類型:

1.百科全書型

「百科全書型」是指父母一聽到孩子的問題,就馬上以自身經驗出發,給予孩子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做,有些家長甚至會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這類型的父母可能可以很快幫孩子解決問題,但過程中孩子並沒有參與過,亦不明白什麼要這樣做,只知道有用,長遠並不利孩子發展。

2.自生自滅型

「自生自滅型」是指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需要獨立自主,為以後踏入社會做好準備,因為社會環境會更為險惡,因此會選擇放任完全不管孩子,要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這種教養態度看似在訓練孩子獨立思考,但其實會把孩子置於焦慮跟孤單的狀態,讓孩子知道困境中沒有人會願意幫忙,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孩子長大後會容易變得人際關係疏離,並且難以相信別人、建立適當的關係。

陪伴孩子具備適應力最關鍵

邱泓霖表示,身為家長要協助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協助的方法應視乎孩子的情緒、特質等其他因素,不能一概而論。他建議,家長可以先完整聽完孩子描述自己遇到的困境和煩惱,千萬不要聽到一些關鍵字,就太快帶入自己的理解。很多時孩子很難馬上表達清楚自己的困難,或者是不敢表達在學校遇到的挫折,尤其是受欺凌的孩子,更不敢跟任何人說出自己的困境,因此家長在聆聽的過程中不妨多問問題,一步步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的感覺和想法,讓他們更能好好說出自己最核心的困難。

很多家長不懂拿捏教養分寸,管太多怕孩子無法獨立,管太少又怕孩子出問題。邱泓霖認為,家長可以做的就是在孩子身後陪伴他,像教練一樣,時而給予方向,但又不會過度干涉,引導他有勇氣去思考、嘗試,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明白即使失敗,父母都會一直陪伴在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相關文章

【港識教育】別亂說 5種「傷害孩子大腦」的話 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港識教養】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父母情緒失控大吼孩子 事後必做的5個步驟

小朋友不肯戒片好扭計?專家:放鬆是訓練關鍵!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