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1.6K

【港識教養】小朋友有過動傾向?專家教7個貼士助幼兒穩定成長

小朋友好動活潑,屬正常不過的事。不過,當家長或會擔憂,見到小朋友好動得似乎有過動傾向,例如反應大、活動量大同埋易分散注意力,家長又可以如何幫助小朋友,得以更穩定地成長,建立生活秩序同埋控制自己行為嘅能力?有專家提到,小朋友在5歲前有過動傾向時,可以用以下7個貼士,協助幫忙幼兒穩定成長。

更多文章:父母重男輕女從小被打罵 港媽生育後發現從未釋懷:童年經歷影響我一生!

1.  把握2至5歲黃金期玩感覺統合能力訓練活動

感覺統合能助小朋友學習能力發展,專家建議,家長可以把握小朋友5歲前的感統發展黃金期,為他們做一些家居遊戲和活動訓練,提升表現,其中包括有翻滾、爬行、蹲跳、攀爬、平衡等;也可以在大自然玩沙、泥土等,透過多元化刺激來幫助小朋友感覺調節。

2. 先玩動態後玩靜態活動,刺激大腦神經元

先玩30至40分鐘動態活動後,再進行靜態活動,包括爸爸媽媽與小朋友一同講故事,或者拼圖、畫畫、砌積木,有助刺激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連結,有助大腦發展得更穩定。

3. 大人應溫柔堅定地對話

當大人急速地跟小朋友聊天,小朋友都會感受到成人緊張的情緒,繼而潛移默化地變得急促、不耐煩、易有大的情緒起伏。

4. 引導小朋友自我覺察

爸爸媽媽可以用繪本、生活情境來引導小朋友的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情緒,例如當見到身邊人很開心時,可以主動問小朋友「發生甚麼令小妹妹笑得開懷?」、「你做甚麼事時會感到開心?」小朋友慢慢學會覺察自己,亦會懂得觀察別人,並能留意身邊環境的情況,以減低衝動。

5. 尊重小朋友慢熟、高敏感、活動量高等的獨特的氣質

有些小朋友天生較慢熟、高敏感,也有些小朋友活動需求較大,家長應了解和尊重小朋友的性格,並因材施教,讓小朋友在環境中調適得更好。

6. 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和時間

有研究發現,3歲前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其專注力明顯較差。因此,專家建議家長在幼兒時期應避免讓小朋友玩電子產品,2至3歲應控制在每日15分鐘內,3歲以上則是最多每日1小時。

7. 注意飲食,避免攝取太多人工添加物的食物

飲食要定時,並且要進食新鮮的食物,應避免進食太多人工添加物。幼兒可以吃甜感的水果來代替糖果及餅乾。


相關文章

【爸媽必睇】BB天生對環境敏感、情緒反應大?照顧高需求寶寶的8大要點

【機不離手】學童沉迷玩手機比不讀書成績更差!腦科學專家警告:恐會使大腦發育遲緩

【牙牙學語】小朋友遲遲未開口說話?言語治療師學教10招提升說話能力!

【兒童節目】幼童沉迷看《CoComelon》猶如興奮劑會上癮 推薦10個低刺激性節目!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