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們愛孫心切,有時卻因此而灌輸了錯誤價值觀給孩子。其中一個常見例子,就是當小孩跌倒時,總會聽到有人安慰孩子說︰「地板曳曳,幫你打打,無事了!」
一句看似搞笑的說話,卻無形中灌輸了兩項錯誤的觀念︰推卸責任和暴力。孩子們若長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很容易會覺得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是受害者,還可以因此而訴諸暴力,家長們恨錯難返。
家長一方面了解長輩們出於愛惜孫兒的心,同時卻更苦惱該怎向長輩解釋,以及糾正孩子的價值觀。大家可以參考以下5點,以避免孩子養成受害者心理,做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
- 直接跟長輩溝通
爸媽們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尷尬而不說出口!孩子的教育不能等,若果之後出了問題,別人總是會指責爸媽「不懂教」。所以可禮貌地向長輩解釋這樣說有甚麼不良效果。 - 先聲奪人
爸媽們若果在場,可以先出聲教導小孩正確的價值觀,做個好的示範,長輩自然知難而退。 - 將重點放回孩子身上
遇上類似情況,其實我們的重點應是培育孩子有良好的觀念,而非糾正長輩們的育兒方法。所以若以上兩點經嘗試後依然不果,家長可將孩子帶離場後,再和孩子溝通和討論,至少能讓他們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 下次更小心就可以
在跟孩子解釋時,家長可以告訴他們應怎樣做才能避免跌倒,例如︰「下次踏單車時要更專心,留意路面情況,有障礙物時可以放慢,就不會跌倒」、「跌倒都不怕,我們好好護理傷口,很快就會好起來」。讓孩子知道可以怎麼做,比起追究原因更重要。 - 「打」無法解決問題
承上,我們本來在教養孩子時,就應避免用「打」等字眼,免得孩子有樣學樣。將事情訴諸暴力,相信都不是每個家長希望見到的事情。
培養孩子做個有責任心的人,家長本來就最應該以身作則,千萬先別將茅頭指向長輩,可以先想想自己有甚麼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