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任何情況,一般都認為母親和孩子們有一種特別親近的連繫。
宣傳上或者廣泛認知上,都是母親放育兒假,照顧孩子。
不過,在這個急劇轉變的社會,我們仍然假設媽媽比爸爸更適合照顧孩子嗎?
有人會提出 "母親的本能" 是女性生理學的一部份。但,懷孕、賀爾蒙和育兒經驗,會製造更強的親密關係嗎?
科學上,有專家認為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早於出生前已經開始。這個 "產前關係" 令母親和胎兒感到一種連繫,是母嬰關係的一個重要預告。
但,這個懷孕期的感覺,和產後行為的關係,並沒有確實的証據。而另一個問題的是,這些研究都只會集中於母親的身上。
專家發現,原來父親和孩子也會建立一種產前關係。
沒有經歷實在懷孕,不等於將來的關係打了折扣-可以看看領養孩子和代孕的家庭。
催產素,是一種有關聯繫感覺的賀爾蒙。生產時和哺乳時會大量釋放,以幫助調節哺乳類動物中的母子關係。
不過,較少知道的是,原來在和嬰兒互動的過程中,父親的催產素水平也會上升,如母親一樣。但,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互動方式,去製造催產素的上升。
媽媽的方式是,baby-talk、凝視著嬰兒眼睛和親密觸摸;爸爸的方式是,打趣的接觸和行為,例如抱起嬰兒移動,或者給他們物件。
可惜,研究往往不能直接比較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主要原因是,媽媽始終較爸爸長時間待在家中照顧孩子,要找一定數量,同樣時間在家照料孩子的父親,並不容易。
那麼,究竟爸爸與媽媽比較,擅長了解孩子的需要嗎?
有研究測試父母在一群孩子的哭聲中,對自己孩子哭聲的鑑定能力,發現直接的因素是父母花上多少時間和嬰兒相處,而非性別。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父親的賀爾蒙水平,會因嬰兒哭聲而受影響,而這個水平會關係到他們如何反應。
父母對孩子的思想和動機有不同方式的理解,而這個理解程度和孩子將來與誰較親近,有多少關連。
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但媽媽和孩子有更強聯繫這一點,並不容易證實。產前關係、賀爾蒙、經驗,甚至父母自己的童年,都會影響到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父母和孩子關係非常複雜,沒有完整的答案,不過多留意孩子的經驗,了解孩子的需要,妥善回應,這些都是好開始。
Source: Mothers DON'T have stronger bonds with their children than fa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