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生在一個 (兄弟姐妹中) 排行第四的家庭裡,有很多事情時,當有爭拗,都會感到無奈和咀喪。
尤其是很多七八十年代成長在公屋的一眾,生活迫人,人人生活在蝸居之中,衝突總是少不免。
記得有多次,曾經因為家人的宗教信仰而引發了大型的討論。
老二因為有返教會的習慣,久而久之,家人總覺得她忽略了家庭的重要。
老大對此深感理解,因為老大都有到過團契,大致理解教會是「另一個家」這道理,所以對於老二有需要付出另一個家的原則,大體未有回應。
致於老三,因為一向都是讀佛教學校的影響,一方面對有少許認同老二忽略了家庭,但另一方面,都專重老二有自己的信仰。
我和老五,則因為年紀太少,很多時被認為我們沒有參與討論的能力,而且基於中人傳統,要尊重長輩,結果不可能發聲。
母親大人常常因為家務繁重,既想家中多個人幫手,另一方面,怕仔好像求神問卜般迷信異教,結果常常與老二發生衝突。
父親大人平常為最終審判。一方面,基於同心夫妻管教仔女為原則,另一方面,老二是他最痛愛的女兒,因此,在此問題上,他沒有很積極參與討論,甚至,不會就任何一方作判決。
由此,雖不至三日一少拗,但五日一拗都難以避免。
結果大爆發的日子來了。母親痛罵女兒只顧教會,認為女子好像只當那邊是家,每逢星期六日都總是離家而去,既沒有幫助家中事務,實則遠離家人。就連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活動,好像春秋二祭中,對先人的肖像行個禮都難為,母親實在再容不可,聲淚俱下,要她離開教會。
女兒因為知道母親的難為都哭起來。但一方面是自己的原則,另一方面又是對家人的關顧,實在不可能作取捨。只能對母親剖白,未有忘記母親的愛和偉大。
老大在此事開始發聲,向母親解釋老二有另一邊家的因由。
老三不以為言,都能替母親那面想,都因為母親其實只是為女兒著想而已。
父親大人都少有地開腔,但都只能說希望老二為體弱的母親多考慮一點,更說始終是一家人,要互相體諒。
實在家中發生衝突,無一幸免,各人都涉及其中。
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立場。但事實總要解決的同時,又有誰能決定去向?
又有誰留意到老四和老五其實也在哭?!
哭!都只是因為不想見到一個家的撕裂,都只是不願離開那個土生土長的地方。
Image courtesy of Getty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