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曾被孩子的睡覺問題搞得心力交瘁,但其實睡眠問題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非常常見。根據Mindell et al 在2006年的研究,美國大約有20%至30%的兒童有睡眠困擾,另一學者Gregory et al更認為學齡兒童的比例會更高。有台灣兒童發展專家歸納出構成兒童失眠的7大成因,並建議家長做好4件事,就能有效改善孩子睡眠問題。
導致孩子睡眠問題7大原因
兒童睡眠問題中,最令父母困擾的就是孩子在床上躺了好久都沒睡著,以及以各形各色的理由拒絕上床睡覺。當孩子睡眠不足時,隔天早上就會無精神、鬧起床氣,接著晚上又會睡不著,周而複始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引起的後果可大可小。其實要解決兒童的睡眠問題,首先要了解孩子睡眠問題的原因,台灣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兒童有睡眠問題可以歸咎於以下7個原因:
1.兒童行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即孩子總是要仰賴某種睡眠儀式刺激才能入睡、沒有規律的就寢時間
2.有不安全感、分離焦慮或噩夢
3.過度疲累或睡前做錯活動會讓孩子的神經系統過度刺激而不易入睡
4.白天過度興奮或有較大的情緒壓力
5.錯誤飲食
6.過多的電子產品導致生理時鐘混亂
7.過敏
4招改善兒童睡眠問題
雖然導致兒童有睡眠問題的原因很多,但其實只要做對四件事,就能改善孩子的睡眠。
1.睡前要「吃」對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影響睡眠質素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而色胺酸是褪黑激素的原料,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消化時會釋放出胰島素,胰島素能幫助色胺酸進入大腦,相反蛋白質卻會阻止色胺酸進入大腦。所以想要睡得好,建議睡前四小時進食碳水化合物,而白天攝取足夠蛋白質,能維持身體機能,許多荷爾蒙分泌也需要蛋白質,因此有助提升睡眠品質。
2.睡前要「看」對
光的顏色和強度都會影響孩子的睡意。一般燈管包裝上大多會標註色溫,就是用來表示光的顏色。其中,5000K左右為白光;3000K至4000K的顏色偏黃;6500K的顏色偏藍。根據過去研究發現,3000K的低色溫光比較不會抑制睡意,但相反暴露於高色溫,特別是6500K的光源中,則容易抑制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而降低睡意,甚至縮短前半夜重要的深層睡眠期。
所以,睡前最好不要讓孩子接觸到任何電子產品,因為電子產品發出的藍光會抑制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同時亦會讓大腦處於亢奮狀態而更難入睡。除孩子睡前不應接觸電子產品外,陪睡的家長躺在旁邊滑用手機,一樣會干擾孩子的睡眠,所以家長最好亦避免在孩子睡眠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3.睡前要「玩」對
很多爸媽以為,想孩子晚上睡得好,白天就應盡情放電,玩得累一點,若白天不夠累就晚上繼續,殊不知活動量超載反而會令孩子更興奮、更精神,因為過度勞累會讓孩子神經刺激過度,壓力賀爾蒙上升,睡眠品質更不好。
因此不論白天活動量如何,睡前都一定要做對活動,出力(本體感覺)、觸覺類的遊戲(感覺統合)活動才能有效穩定大腦神經,不僅可以讓孩子從遊戲中釋放壓力,更有助於睡眠。其中黏土是很好的睡前活動,不僅不會刺激孩子的前庭系統,更可以調節孩子的觸覺及本體覺,穩定情緒及專注力系統,增加孩子睡意及入睡後的睡眠品質。
4.睡前要「聽」對
為什麼睡前要陪孩子說故事?其實睡前故事時間是一天難得的親子時間,讓爸爸媽媽在忙碌一天過後,可以有一個時間專心陪伴孩子,透過睡前一起讀繪本、說故事,建立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及親密感。依附關係越好的孩子,越有安全感及幫助情緒穩定,孩子就會睡得更好。
王宏哲最後提醒家長,如果孩子不睡覺,千萬不要動怒,因為不論是棍子或責罵,都只會提高孩子的警醒程度,令睡意一掃而光,只會更睡不著;而且帶著不好的心情及記憶入睡,孩子容易做惡夢、夜驚,「最重要的是,固定的就寢時間才是培養良好睡眠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天才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