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伝:「人比人,比死人。」如果你子女跟你說很羨慕別人家的父母很富裕或者怎樣那樣,相信你心裡都不會好受。將心比己,父母可以對子女有一定的期望,但千萬不要將他們跟別的孩子比較,這會對子女造成一定的壓力,甚至長遠會有心理影響。
台灣有一位媽媽在Facebook發帖,分享自己兒子剛升上幼稚園,因為仍處於適應期,所以每天都哭著不要上課;剛巧鄰居的孫子跟兒子同班,每一次碰面都會其問你兒子上課還會否哭,只要說會,鄰居就立刻驕傲的說自己孫子完全不哭,更先後問了六、七次……
有時鄰居更當著兒子的面問:「弟弟,你怎麼上課還在哭,你同學(指他孫子)都沒在哭耶……」,令到媽媽既無奈又憤怒!
原文節錄如下:
兒子今年8月剛上幼稚園,每天都哭著不要上課,最近是已經進步到只有進校門哭,去到教室就比較平復。隔壁一個鄰居的孫子跟我兒子同班,只要看到我一次就問你兒子上課還會哭嗎?我只要說會,他立刻驕傲的說我孫子完全不哭(前後問了6.7次……)
今天很衰早上又遇到我要載我兒子去上課,又問你兒子上學會哭嗎?心想你是瞎了嗎?你沒看到他在哭嗎?下午接下課又遇到直接對我兒子說:「弟弟,你怎麼上課還在哭,你同學(指他孫子)都沒在哭耶……」我跟我兒子一起沉默三秒我直接騎走
我兒子哭不哭到底乾你屁事,一直問,我超想嗆說,你另外一個孫子之前還不是每天娃娃車來就爆哭……雖然已經第五週我兒子還是會哭,但已經比之前好很多,我也相信再過陣子他會快樂上學
相信不少父母都會遇過以上的情況,別人將自己的孩子拿來比較,甚至自己有時都不其然作出比較行為,例如對孩子說出「你不如其他孩子」這類話語?為人父母期望孩子「要是你也能做到相同的事,就太好了!」然而父母多半都省略這句話,只給孩子留下「你很差」的感受。孩子覺得「自己很差」,會產生什麼問題呢?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被父母嫌棄了,甚至會容易造成孩子妒忌心重。
註冊社工駱慧芳指出,如果孩子時常被否定感自卑或經常妒忌其他人,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兩個做法:
1. 了解孩子內心的不安,給予情緒疏導
妒忌是人類一種自然、本能的心理反應,當遇到別人能力比自己強,覺得自己無法勝過,或對方擁有的好東西而自己得不到,產生一種不安、不甘、困苦、埋怨;並想破壞別人優越感的複雜情感和思緒。
父母可先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會否經常在孩子的面前誇獎其他孩子,或學校老師用成績高低來評定孩子的能力和表現,令孩子容易產生的同儕間比較。這些外在不恰當的評價使孩子自我形象、地位、能力感到否定或威脅,可能令孩子產生妒忌心。父母必需正視孩子負面情緒,耐心聆聽、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困惑,找出嫉妒他人的原因,從而幫助孩子疏解這些負面情緒。有些孩子比較敏感,很在意父母及身邊的大人對他的說話,父母不要吝惜對孩子的能力直接及時的讚賞,例如多謝孩子幫助收拾碗筷、欣賞他能自己做完課等;亦可以讓他看到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地方。事實上,每個人也有自己優勢的和弱項;不可能事事比人強。
切勿責備批評孩子嫉妒的行為,這只會加深孩子不安和苦惱、憤恨,並不能化解他的敵對情緒。只有孩子覺得被了解被明白,才能開闊自己的心懷,培養樂觀寬容的心。
2. 善用孩子鬥志心、發掘孩子的優勢
妒忌源於內在缺欠的心理,當別人獲得的關注和讚賞,成為焦點,便覺得搶走自己的東西;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優勢發展,擴闊孩子生活的經驗,發展不同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自我能力感和自信心,接納自己的強弱項;同時,轉化與他人比較的思想為自我挑戰的目標,與上次表現比較,以鞭策自己進步;學習欣賞別人的長處。父母耐心慢慢引導孩子化解內心那份酸溜溜的感覺,讓孩子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