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1.7K

小朋友聽得懂卻不願說?父母最忌心急 避開5大常犯錯誤!

自從寶寶牙牙學語,身為父母的總會擔心孩子的語言發展落後於其他同齡孩子。怎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呢?台灣言語治療師盧采臻為大家整理了幾項爸媽要注意的小貼士!

一般而言,嬰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會藉視覺、聽覺及互動反應的結果自動摸索,從而學會說話。當中,增加與小朋友互動的機會,更能刺激他們的語言發展。以下為普遍小孩於不同階段的語言發展基本能力︰

3-12個月大︰寶寶開始會發出一些無意義的音節。

滿1歲︰寶寶開始懂得說出一些有意義的簡單單詞,如對着媽媽說「媽」,亦聽得懂自己的名字、簡單的指令,例如「坐下」、「不可以」。

2歲︰寶寶開始懂得用簡單的言語去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媽媽抱」、「飲水水」,亦有機會聽得懂簡單的問句。隨住言語溝通增加,父母可以增加句子的長度,對孩子說出一些指令,例如「拿着湯匙吃飯」。

3歲︰孩子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而且不限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可能是對身邊事物的抽述,例如「那裡有車車」,亦聽得懂簡單的故事。

當中,孩子的一個常見狀況是「會聽不會說」,感覺明明就明白大人說的話,但依然喜歡以肢體多於說話表達需求。盧醫師認為,因為疫情及少子化影響,孩子與人互動的機減少,缺乏學習語言的大環境。因此,如果父母希望提升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能力,增加互動和給予更多表達的機會就是主要方法!

盧醫師建議,平常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就是增強互動的最好時機。例如將小孩想拿的物品放高點、將水樽扭緊些,鼓勵他們以言語表達自己想做的事情。又或者家長能跟小朋友玩一些重覆性高的玩具,例如釣魚、切蔬果等等,邊玩邊告訴他們正在做甚麼,這樣能有效令他們連結到所做的事情和說話。

即使開始時小朋友有點抗拒,或者發音不太清晰,家長都要多鼓勵,只要他們願意發聲,比如「好」、「對」等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

同時,家長亦要避免以下五點,以免打擊孩子練習說話的信心︰

1. 對話時常常轟炸孩子,如一次過問很多問題,、沒有給予孩子回應的時間

2. 語速太快或發音不清晰

3. 句子太長、太複雜

4. 只給予指令要求孩子遵守,不接受他的意見。慢慢地小孩孩會養成等待指令,不表達需求的習慣。

5. 常用電子產品育兒、缺乏語言的互動與刺激。盧采臻治療師提醒,點讀筆雖然會發出聲音,但不需要進行互動,沒辦法達到溝通,要適時運用。

另外,除了上學以外,爸媽都可以運用日常與孩子的互動,加強他們的語言發展︰

1. 和孩子玩捉迷藏
透過把自己遮起來,讓孩子知道下一個動作是去尋找,從肢體、眼神的接觸產生互動,有助於奠基溝通的基礎能力,幫助孩子未來發展出互動式的語言表達。

2. 先模仿再擴展描述
當小朋友還不懂說出有意義的字句時,爸媽可多模仿他們的動作和聲音。漸漸當幼兒能說話後,爸媽可逐漸擴充他們的句子。例如小朋友說︰「媽媽去街街」,爸媽可說「媽媽去街街買菜」、「媽媽帶BB去街街買菜」,以豐富內容。

3. 一起唱兒歌
歌詞伴隨着節拍和旋律會更朗朗上口,說不定能讓小朋友更願意開口說話呢!

4. 親子共讀
家長可先用繪本入手,描述多些圖話和扮演不同角色的對白。緊記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才是正事,千萬不要勉強孩子要照順序看、或想把情節交代清楚,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操作時常被打斷或無法專注聽完而拒絕共讀。


相關文章

【戒奶嘴】把握戒奶嘴黃金期 新手父母必看5大技巧!

【言語發展】寶寶學說話 爸媽多聊這4種話題促進語言發展!

【跟住小編做媽咪】QQ半歲愛趴睡好危險?點樣減低BB分離焦慮?學坐學爬學企心得分享! 

3歲前為嬰幼兒語言發展黃金期 認識10項致聽障高危因素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