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澄大約在十三個月大時,開始扶著沙發或推著小櫈學習走路起來。已會爬行的她開始鑽入家中不同的角落,探索把玩各種傢俱。踏入學步兒階段的小人兒,前額經常一塊紅一塊青的,後腦勺也撞過很多次;每次碰撞後,表達力一向特強的小公主當然哭得哇哇哇天崩地裂似的。還好疼痛的感覺總是很快消退,孩子也很善忘,哄一陣子就要掙脫你安慰的抱擁要繼續自己的探索之旅。
有朋友來我家時,奇怪我家中怎麼沒有甚麼幼兒防護裝置? 廚房門沒有安裝安全圍欄,客廳裡的書櫃沒有防開夾子,門邊沒有貼上防撞軟墊,茶几枱角也沒有圍上角位軟膠……小人兒剛開始在家中地板上自由走動時,也曾稍微碰上邊擦上角;但很快她就適應了傢俱位置,懂得小心地避開角位。
她和小表哥兩個豆丁很喜歡鑽過木飯枱下的「隧道」空間,東躲西藏的玩得咯咯笑。有一次,澄澄在枱底下想要爬直起身子站起來──哎呀,大頭妹的頭撞上了實木板了,自己摸著頭嚎啕大哭起來。媽媽我連忙用相機怕下她這精采難忘的一刻啊,然後,當然抱起寶貝女兒哄哄啦。不過,自那次之後,我再沒有見過她以同樣方式撞上枱底了。
你越要禁我越要翻
當爸媽的總想要保護孩子,沒錯這是為人父母天職的一部分。但為了避免孩子受傷,消滅「孩子損傷就糟糕」的恐懼,不知不覺剝削他們正常玩樂和發展的空間,也同時殺滅他們的好奇心;孩子都因此變成倚賴父母保護的「溫室小花」,長成受不了丁點傷害挫折失敗的「港孩」。我曾聽說友人告知的真實事例,她鄰居的女兒已經上幼稚園了,在家裡還是無時無刻都要戴上頭盔,有病沒病上街時總要繫上口罩;還聽聞富有爸媽為了避免幼兒在爬走探索間受傷,特意設一房地面牆身全裝上兒童防撞軟墊。為了安撫自己對兒女受傷的不安,我們是如何的歇斯底里!
小公主在家裡赤足行走,已是走得又快又穩了。我們在廚房裡煮食清潔時,好奇心旺盛的她有時候會走進來,在情況許可下會讓她摸摸一點廚房的東西,遞給她一點可以帶出去玩的小玩意作伴手禮,然後抱她出去,告訴她:「你可以進入廚房,但要在我們陪同下才可以啊。」我們希望藉著每天的生活點滴,讓她明白好奇並沒有錯,只是有時候要接受現實的限制喔。
誠然,沒有安裝圍欄,照顧孩子時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得要費神盯著他們在有危險時出手相救,也要費唇舌勸勉教導解釋百千萬次。但是,圍欄這東西,對於要擴張其小小世界的好奇小人兒來說,是禁制,也是大寶藏的入口:你禁止這個嗎?我更有興趣翻過去一探究竟呢!這個道理,跟中國禁止民眾瀏覽某些網站的防火牆是一樣的:你越是禁,我越要翻,就是要跟你耗上了才好玩。在爸媽多番教導下,澄澄已懂得自個兒站在廚房門外看著你做家務,或是大叫或是玩玩具或是拉推門,但不會輕忽貿然闖進來。
接受不了失敗的自己
真正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而內化了的限制比外在的實體圍欄更有意思;到孩子漸長,她可以按自己的時間表,思量要不要突破這些限制。
理想是這樣說,但一個人看管澄澄時,也會因著「行政考慮」,縮減澄澄自個兒探索的空間。不過,我會提醒自己,這樣做並不真是「為了保護孩子為了孩子的益處」,我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我們大多贊同聽起來理所當然的「經驗學習法」,更對「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諺語耳熟能詳;但有多少父母願意付出代價,明白只能在旁陪伴,放手讓孩子自己經驗失敗?
放不了手,是因為父母不知不覺間視孩子屬於自我榮辱的一部分;孩子經歷挫折,爸媽感到比死更難受,就是接受不了悲憤的孩子,接受不了失敗的自己。
學習的終極目的和意義是甚麼呢?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得好:「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荀子‧儒效篇》英語世界宣稱這意念是來自中國的智慧語錄:告訴我,我會忘記;示範給我看,我會記住;給我機會參與,我會明白;你退後放手,我會行出來。(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Step back and I will act.)
最深刻的學習,不論成敗,就是親身經歷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