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食物都含有添加劑,其中一種就是「食用色素」。食用色素有人工製造以及天然色素,而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會使用食用色素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彌補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流失的顏色,修正天然色差,改善食品的顏色和色澤,令食物賣相更加吸引等。
根據香港的《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的規定,預先包裝食物中的食用添加劑都必須列明在成分表或者配料表上。除了出現在預先包裝的糖果、餅乾或者朱古力外,市面上很多色彩繽紛的蛋糕、糕點、飲料等都會有食用色素的蹤影。如果日常生活中食用色素如此普遍,那麼這對小朋友有影響嗎?
食物添加劑都需要在添加在食物前經過毒理試驗。這個毒理試驗能夠定出人們一天可耐受劑量,從而法定一個適合的使用量,所以合法合量的色素對身體不會帶來健康風險。在2007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有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攝取不同劑量的人工色素的飲品後,出現過動、專注力下降等情況。然而,這項研究實驗上有不少的局限,例如實驗中只有3歲和8至9歲這兩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量相對較小; 兒童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基因、環境、教育、營養等,單一因素的測試難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導致難以將食用色素和兒童行為上的改變結論於因果關係。
最後,如果家長們比較擔心食用色素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建議家長們在購買食品或飲品前,應留意食物標籤上的成分表,E字頭的編碼愈少代表所含的食物添加劑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