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嬰兒服務部的註冊社工,很多家長曾與我分享, 寶寶隨着時間長大好像變得愈來愈黐身,尤其喜歡貼身跟着自己的主要照顧者,有時連照顧者上廁所、外出一會兒也會表現得非常不捨。
其實小朋友出現「黐身」的情況或分離時有焦慮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事,大部份幼兒會於6至8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出現分離焦慮,而1歲半左右、接近Trouble 2的時候更是高峰期。這個狀況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他以為媽媽離開了就等於消失了,不會再回來,所以才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
而足夠的安全感可以讓幼兒在面對分離時產生更大的信心,明白即使與媽媽分開了,媽媽之後也會回到他們身邊。如果想幫寶寶好好過渡分離焦慮的情緒,家長有四個步驟可以嘗試。
1. 建立安全感
首先,在嬰幼兒階段,家長可以多一點關注寶寶,在他有需要的時候立即回應,例如擁抱、與他玩耍、對着他笑,令他知道你經常會在他身邊,讓他慢慢發展出安全感。
2. 製造半獨處時光
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可以開始讓他享受一下半獨處的時光,例如小朋友玩玩具時,媽媽可以在他視線範圍的另一邊做做家務、看看書,讓小朋友在看到你的情況下習慣自己玩。
3. 製造短暫分離的時光
小朋友習慣了半獨處時光後,家長可以在有其他人幫忙的時候,如爸爸放假時,創造短暫分開的時光,例如媽媽可以嘗試掩半門去廁所,對小朋友說:「媽媽去廁所,待會兒再出來。」等小朋友適應後,再遂次嘗試把門縫愈關愈窄,讓小朋友循序漸進地習慣媽媽有時會和自己分開,不是消失了,只是躲藏起來。
4. 繪本故事減低恐懼
家長可以用繪本向小朋友講述一些關於分離的故事,讓小朋友明白分離過後,爸爸媽媽會再次回來,從而減低寶寶對未知的恐懼,慢慢地小朋友便能夠好好過渡分離焦慮,主動向爸爸媽媽SAY GOODBYE!
分離時出現情緒狀況是幼兒在成長時很正常的一個發展階段,以上的四個方法可以讓小朋友慢慢明白到分離只是短暫的分開,從而過渡到分離時的焦慮情緒。
如果家長對嬰幼兒情緒這個題目有興趣,可以繼續關注我們香港保護兒童會的資訊及短片,我們會定時推出不同的短片、講座和工作坊,以關顧嬰幼兒的發展需要。
作者簡介
謝敏麗,註冊社工,現職香港保護兒童會「親職起步走 Parent@ Super Start(0-3家長支援及親職教育計劃)」之負責社工,一直服務社區中的幼兒及家庭。希望透過自己的知識,經驗及對服務的熱誠來陪伴各個家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