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婆媳關係,尤其在育兒問題上就更加明顯,都是源於所謂上一輩和現代,環境、教育、知識的進步改變而產生,只有一樣共通而不變的就是同樣為了孩子好。
只因為孫兒可愛
主力的育兒責任始終在於父母,很多時候做長輩的都只是想看到孫兒可愛的一面,於是會有些「意見」來,對新手媽媽來說難免會失去自信,甚至想到是否對自己有所不滿。其實不要想得太差,對方都是想孫兒做一些討自己喜歡的事而已,媽媽們不是過份敏感便不成問題。
早些做,遲些做?
在上一代育兒其中最大一個課題是離乳食,在日本的話大多是寶寶滿月後開始餵果汁、清淡湯水,到近代就到寶寶 5、6個月大,還要觀察情況才餵。情況就好像香港倆代爭論是否餵初生BB飲水一樣。還有,長輩或周圍的人(甚至可能媽媽自身也是),都愛將你的寶寶與其他同樣大的比較,鬥快,快轉身、快爬、快企、快行,這些到會在媽媽身上造成壓力,試想想某些說話尤其出現在奶奶口中的話……要明白每個寶寶的成長階段不同,相同的是你的寶寶是一定會做到的,加上現在香港對觀察兒童成長的配套都很完善,放鬆一點,孩子會感受到的。
溝通是妙藥
正所謂「以前的小朋友都是這樣長大的」,育兒大方向萬變不離其中,上一輩有他們的經驗是可取的,假若在育兒上與家姑意見分歧,應該是好好傾談,用現今育兒有關的醫學理據去支持,並不是「我只想孩子這樣那般而已」,這樣的爭吵只會沒完沒了,又傷害到倆者關係。想有一個愉快的育兒時期,不妨溝通了解雙方的意見,再融合為一,都是為了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