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3.8K

【孕媽注意】孕媽媽腹腔壓力大 患小腸氣風險高!嚴重可致組織壞死

小腸氣,好多人都聽過下,但即是甚麼病?大家未必清楚。其實小腸氣即是疝氣,不過與「氣」沒有關係。反而,它的另一名稱:「脫腸」,更容易理解。顧名思義,即是腹部的器官(多數是腸臟),從腹腔壁(由筋膜和肌肉組成)的缺口突出,令皮膚凸起如乒乓波。

更多文章:【幽門螺旋菌】胃痛致食慾不振兼嘔吐 醫生:及早醫治杜絕後患

很多人以為「小腸氣」常見於男性,其實,孕婦患上的風險亦甚高。原因是懷孕期間,腹腔壓力會逐漸增加,令腹壁變得薄弱,形成缺口,使腸臟有機會從中脫出。在孕婦患者中,較常見的小腸氣位置是腹股溝,稱為「腹股溝疝」;亦有部份孕婦可能會在肚臍出現缺口,形成「臍疝」。

孕媽媽下腹球狀腫塊突出

一位懷孕7個月的準媽媽,無意間發現下腹位置突起如半球狀的腫塊。不過,當她躺卧時,腫塊又會消失。起初,她不以為然,可是腫塊突出的情況愈來愈頻密,而且出現疼痛,她擔心影響胎兒,於是求診。最後,她接受了臨床及超聲波檢查,確診患上了小腸氣。

更多文章:【女士尿失禁】陪小朋友跳彈床 差點漏尿 治療要視乎失禁類型

嚴重可致組織壞死 可大可小

小腸氣初期徵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會在患者用力如廁、運動或長時間站立後才出現。只要患者躺臥或搓揉突出的部位,腫塊便會消失,容易令人忽視。然而,大部份疝氣都不會自行痊癒,如突出的下腹器官(如小腸)長時間脫出,無法縮回腹腔內,有機會令脫出的腸臟組織缺血,導致腸道阻塞及壞死,後果可大可小。如小腸出現阻塞,患者更會出現強烈疼痛、嘔吐,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切除壞死部位。如拖延救治,更有機會導致腹膜炎。

產後接受微創手術 即日出院

治療小腸氣可說是愈早愈好。由於此為結構性問題,現時只有手術能根治。傳統手術是開一個大約10厘米的切口,不過,現在可選擇「微創疝氣(小腸氣)修補術」。只需在患者腹部上開數個0.5至1厘米的小孔,便可將突出的小腸拉回腹腔,再利用纖維膜填補薄弱的肌膜位置,減低復發機會。由於傷口較小,可減低傷口受感染機會,亦能減少患者的術後痛楚,更可即日出院。不過,孕婦麻醉始終有風險,如非緊急情況,可於產後接受手術。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人工受孕】有仔趁嫩生? 港人赴台灣IVF成功經驗分享!

【高齡試管】我需要幾顆卵才能懷孕?8個方法讓「卵子回春」!

【凍卵故事分享】千金難買早凍卵!卵巢功能指數隨年齡急劇下降

日本醫院嬰兒房 24小時直播初生嬰兒狀況大獲好評 網友:史上最療癒直播!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