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7.1K

【女士尿失禁】陪小朋友跳彈床 差點漏尿 治療要視乎失禁類型

不少女士,尤其是生育過的女性,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尿失禁。最常見情況是患者大笑、打噴嚏、咳嗽時不小心漏尿。甚至,我最近聽聞一名剛生育的年輕媽媽,陪小朋友跳彈床時,感到下腹不適,更出現漏尿情況。這類型的尿失禁屬「壓力性失禁」,與腹腔壓力大增有關。

更多文章:【母乳餵哺】爸爸與BB「skin to skin touch」 成為神級隊友

尿失禁,即是尿液不由自主地滲漏出來,多數與盆底肌鬆弛有關。尿道依靠括約肌(又名盆底肌)承托。女性生育後、更年期、子宮出現問題等等,都有可能令盆底肌變得薄弱,承托力減低,引致尿失禁。因此,女性較容易患上此病。

如何治療?盆底肌運動?藥物?手術?

相信不少女性都有聽聞盆底肌運動。即是透過運動令盆骨底肌肉加強收縮和控制力,防止小便流出,這些練習與忍尿動作相似,可改善失禁情況。不過,我還是建議情況較為嚴重的病人先找醫生評估,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尿失禁,從而安排合適的治療方法。

更多文章:【腎結石小知識】一定要做手術?體外碎石?開刀取石?

尿失禁的種類

壓力性失禁:因腹腔壓力大增所致。當壓力擠壓膀胱時,如盆底肌肉不夠力量承托,小便會不由自主漏出。因此,部分患者大笑、打噴嚏、咳嗽、身體搖動、跑動、提舉重物時,都有可能出現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又稱為膀胱痙攣,患者有非自主而無法控制的尿急感。通常為突然覺得尿急,來不及到廁所已有尿液流出。

溢出性失禁:患者常覺得膀胱漲,卻沒有辦法完全把尿排乾淨,或是尿流量細小及滴滴答答等。主要是因為膀胱無法正常收縮(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或長者的前列腺肥大、尿道狹窄出口阻力過大等等),造成膀胱過漲;當膀胱內壓大於尿道阻力時,使得尿液少量溢出。

必須檢查、斷症、對症治療

如有需要,可接受泌尿動力學檢查,主要是在尿道及肛門放入導管,量度膀胱內的壓力,以評估膀胱及尿道功能。另外,醫生亦會找出患者尿失禁原因及,以及其盆底肌或尿道軟組織鬆弛狀况,作出適切的治療。

藥物:如果因尿道感染導致失禁,須由醫生因應情況處方藥物。另外,針對急迫性失禁,可使用藥物放鬆膀胱,減少失禁情況。

懸吊帶手術:如屬於壓力性失禁,盆底肌鬆弛,透過植入懸吊帶以強化盆底肌肉的承托較果及尿道中段軟組織,這兩方面的強化都可增加患者控尿的能力,減少尿失禁的機會。

不要怕飲水 養成良好排尿習慣

最後,想提一提飲水的問題。有些人害怕失禁而不喝水,但這並非好方法。其實水份對人體十分重要,我們每天都要飲6至 8 杯水(包括其他飲料和湯),維持一定的排尿量,有助預防尿道炎。反而,應少喝酒、咖啡、濃茶、汽水等利尿飲品,有助改善小便失禁情況。另外,尿失禁患者可每隔2至3小排尿,每次小便亦應儘量排空膀胱的尿液,以訓練膀胱控制。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營養師話你知】新手父母必學 寶寶腸胃順暢的營養關鍵!

【營養師話你知】想提升懷孕機率?營養師分享備孕飲食攻略!

【兒童健康】高農藥殘留的蔬果逐個捉 小朋友最愛水果上榜!教你2個步驟正確清洗水果

【健康陷阱】25歲女吹風扇午睡醒來後「面癱」 醫生提醒一類人屬高危人士!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