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1.9K

【生死教育】幫助小孩治療喪親之痛的三服良藥

我媽媽於最近離世... 哀悼親人的離去和情緒的調節是需要時間的。一般成年人由於要辦理親人身後事,這種忙碌會間歇性的把我們從憂傷中叫回現實世界中,暫時忘記傷痛。若是小朋友經歷親喪,作為父母的應該怎樣處理呢?

更多文章:如何將家務與育兒事分工?成就子女好品格 父母各司其職!

在2018年年底公布的一項關於兒童哀悼(Children bereavement) 的研究中,David Brent (MD) 和Nadine Melhem (PhD) 指出新近(兩年之內)喪失父或母的孩童比其他的孩童患上抑鬱症和功能障礙的發生率高出兩倍。母親生養我們,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部份。失去了母親,就好像生命的畫布穿了個大洞,自然需要時間和方法去治療和修補。以下所提的是常常可能出現的情況。

一.無論小朋友或成年人,雙親的其中一位去世,就會擔心跟着會很快失去另外一位。這種自然的憂慮,對於沒有什麼資源和能力的小孩來說,更顯得強烈。因為絕大部份小朋友的生活需要都是由父母供應的。

二.父母親是我們在地上的根源和健康成長的支柱。每一位小朋友的情緒發展與身份背景都不能與他/她的父母輕易分割。這是部份小朋友不願意接受親人離去或相信他們將會很快回來的主要原因。
三.驟然間失去父或母親的全面幫助和扶持,小朋友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在自理方面作出極大的調整和適應。在朋輩和同學面前便會顯得孤單。若果沒有良好的支援和適應,會衍生隔離或甚至怨憤的感覺。

更多文章:培養孩子從小學做家務 成功路上三大裨益!

這一年串由憂慮到失落,進而可能是憤慨的情緒,親人和老師們可以怎樣提供幫助呢?

我們知道每個人在地上的生命都會有結束的一天。在適當的時候完結,我們稱之為圓滿。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失去,我們視為遺憾或可惜。父母在教導和養育孩子的天職上,在困難中要為孩子不斷重啟希望之門,盡可能把遺憾轉化為無憾。大人在痛失愛侶之後,要更珍惜孩子,為他們做三樣事情。

一.要比以前更注重健康和運動,多一點與孩子到郊外活動。除了因為大自然和時間是治療哀傷的兩個有效途徑之外,讓孩子感覺到你會加倍的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他們的憂慮。

二.為了自己和孩子,擴大社交圈子,讓孩子結識更多朋友和看看外面的世界。隨着年齡增長,孩子會慢慢學習自理、自立,終久會離開父母的蔭庇。而在這期間,因為單親的爸爸或媽媽要獨力支撐家庭,便需要其他成年親戚和朋友的幫忙,參與扶育小朋友的成長。

更多文章:【名校效應】過度追求反令孩子壓力大?學校面試過關的四大法寶!

三.真正防礙人發展的並不是孤單的實況,而是孤單的感覺。接受正向心理或情緒處理的訓練有助我們走出自憐自卑的陰霾。讓專家和教練幫助孩子從小就學曉怎樣自處和自助,這是人生路上步向成功的其中一個最大秘訣。

艱難的歲月不會久留,但奮鬥不懈的精神卻長存後世。僅以此短文紀念我逝去的母親及送給天下間所有為子女作出無私奉獻的媽媽!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